
地名長樂,居者安之”,長樂市地處東海之濱,閩江南岸,早在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從長樂啟航,龐大的舟師犁開了萬頃碧波,多少吳航兒女隨舟而行,把經商的理念融進激情奔流的血管。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長樂縣商會成立,長樂人依靠商會組織,興辦起鞋業、布商業、漁貨業、雜貨業、碾米業、金銀業、杉木業等行業協會,開辟河下街、潭頭、營前、玉田、首占等碼頭通往福州、南平、浙江省沿海各地。
長樂鄉賢 情系故土一片天
美國福建同鄉會即原美東福建同鄉會,于1942年成立,是海外歷史最久、會員最多的僑團之一,陳清泉、石水妹等歷任主席都是長樂人。該會堅持奉行“愛國愛鄉,服務鄉親”的宗旨,在救災扶貧,投資支援家鄉建設和促進中美經貿往來,推動中美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閩裔鄉親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和公信力。早在中美建交前的上世紀70年代初,他們就率先在美國掛起了五星紅旗,并冒著生命危險,高舉國旗上街游行,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陳清泉 從閩商名流到華人社團領頭人
陳清泉,1955年生于長樂,美國美孚國際集團董事長,曾任美國福建同鄉會主席、美國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僑聯海外顧問等社會公職。
陳清泉1977年到美國,早期憑經營餐飲打下事業基礎。他積極參加社區活動,投身公益事業,且才干卓越、成效顯著,深受僑胞擁戴。他1989年加入美東福建同鄉會,歷任常委、副主席、主席。2003年12月,他當選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帶領10萬會員積極工作,向美國各界展示華人強大的力量。
陳清泉說,創辦企業、回國投資、回報桑梓,是他的一份責任。為了發動更多的華人企業家投資家鄉建設,1995年,陳清泉在美成立了美國福州總商會,組織旅美閩籍企業家參與家鄉經濟建設,宣傳介紹福建投資環境和有關政策,動員旅美華人華僑及美國企業界人士來閩投資,旅游觀光。在這之后短短十多年間,美國福州總商會為福建省招商引資達到上億美元,成為福建在美的一個重要招商引資的窗口。
石水妹 游子情懷,惟桑惟梓
石水妹,1946年出生于長樂古槐中街村,1965年赴香港,1971年到美國,在美國主要從事餐飲、貿易等。事業有成后,他積極投入服務鄉親的僑團工作,1993年創立南鄉聯合總會,連任兩屆主席。1996年和幾位長樂鄉親聯合創辦長樂公會,并任第一屆、第二屆議長,第三屆主席。2006年當選為美國福建同鄉會主席。石水妹熱心家鄉的各項公益事業,多年來,共累計捐贈家鄉100多萬元人民幣。2009年3月7日,石水妹因病去世,享年63歲。
石水妹積極投身當地的華人社團事務,在華人圈中推介家鄉,推介福建。受他的影響,幾個比較有影響力的美國福建華人社團都把投資瞄準了家鄉福建這片熱土。石水妹說,在美國,閩籍華人160萬,其中大部分是改革開放以后移民過去的,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大家都心系桑梓,情牽家鄉,關注家鄉的發展與變化。
施克灼 一位熱心慈善的老人
“助人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心靈上最大的幸福,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長樂旅港僑胞、慈善家施克灼(1935年~2013年)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幾十年來,他熱心公益、回饋桑梓,以個人名義捐贈公益事業累計達700多萬元,以慈心善舉贏得了大家的尊敬。
施克灼,1935年出生于潭頭鎮大宏村一個貧困家庭,3歲失母,15歲失父,與年邁的祖母相依為命。1957年,年僅23歲的他離開家鄉,赴香港打工。
施克灼的大名是祖母起的,他這樣解釋其含義:“施”,施者比受者更有福;“克”,克勤克儉興業之本;“灼”,自有愛心如火烈。他沒有忘記祖母的教誨,一生樂善好施,雖在外闖蕩多年,卻始終沒有忘記故鄉,他的名字屢屢出現在長樂市和大宏村公益事業的捐贈榜上。他說:“家鄉的事比自己的事還要緊,只有做好了心里才踏實。”
施克灼的慈心善舉激勵和感召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業。2013年12月4日,在施先生的追悼會上,長樂市慈善總會會長林義耿這樣評價:“施克灼先生的一生是勤勞奮斗的一生,是助人為樂的一生,是傳播愛心的一生。長樂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為慈善事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吳航兒女的故土情懷
改革開放后,長樂人如久旱逢甘霖,隱藏在骨子里的商業意識噴涌而出,紡織業作為長樂市的“第一產業”開始起步。
1982年,金峰鎮華陽村民創辦第一家經編廠,引進了第一臺303型經編機,生產滌綸蚊帳,獲得較好經濟效益之后,“丹鶴”、“白牡丹”等數十種品牌的滌綸蚊帳暢銷全國,“草根工業”逐步成長起來。
從此,越來越多的長樂人投身于籌資辦廠的創業浪潮中,中國的工商業大舞臺上活躍著長樂人的身影,中國的貿易市場中出現了大量長樂的產品,中國的產業大格局中也開始傳頌著“長樂制造”的佳話。
長樂的奇跡,就是人的奇跡。長樂人經歷了背井離鄉的痛苦與思念,經歷了創業初期的艱辛與排擠,經歷了國內市場的動蕩與考驗,卻始終把桑梓之情融匯于商業意識中,形成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回歸潮”,最終把家鄉從彈丸之地變成了全國為數不多的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經濟強市。
長樂商會遍布全國
如今,長樂在外企業家已達10萬人,分布在全國各地,成立了12個異地商會、10個異地商會籌備組。各地長樂商會不僅使長樂籍創業人士、在外企業與所在地政府、市場、工商界同仁之間架起了一座良好的溝通橋梁。同時,商會還在行業協調、商業自律、政策導向、信息傳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成為長樂籍企業在外發展的堅強后盾、廣闊平臺和良好品牌。
2013年11月10日,長樂市第12個異地商會——北京長樂商會在京成立。據不完全統計,在京長樂籍企業已有100多家,北京周邊(河北省、天津市)有300多家,主要從事房地產、礦產資源、冶金、建材、建筑、五金、茶葉、服裝等行業。在京長樂籍各界人士有3000多人,涉及領域有國家機關、部隊系統、司法系統、科技界、教育界、文藝界、企業界、服務行業等,以及200多名在京就讀大學生。
長樂商會為在外的長樂企業家提供了一個聯絡鄉情、共享資源、共創商機的載體和平臺,各地長樂商會秉承“團結、交流、開拓、服務”的宗旨,發揚“航商精神”,發揮優勢,讓航商抱團發展。
凝聚僑心僑力助發展
長樂企業家是長樂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充分發揚了能拼會贏、情系家鄉、勤勞團結、誠信經營的良好品質,長樂能夠取得今天的發展成績離不開企業家的貢獻。這些華僑和企業家的領頭作用給長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長樂市擁有50多萬海外華僑,另有數十萬人活躍在全國各地工商界。2002年起,長樂市開始大力實施民間資本回歸工程,以親情為紐帶,吸引了大量海內外長樂籍企業家和管理團隊回鄉創業。
通過“愛鄉創業”新春座談會、福州市“回歸工程”項目招商會、“5·18”、“6·18”、“9·8”等一系列招商活動,長樂市重點圍繞文化創意、電子信息、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引進了海峽生態文化創意項目、“數字福建”產業園、紡織品交易市場、博那德科技園等項目。
百年歷史,蕩氣回腸。當默默無聞的沿海小縣城成長為中國紡織產業基地,當老一代航商變成叱咤全球的新一代航商,永恒不變的是“長樂商道”,歷久彌新的是“航商精神”——勤勞智慧、愛國愛鄉、拼搏創新、艱苦創業。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