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來,我國的城鄉化二元經濟結構使城鄉發展存在一定差距,近幾年,國家明確指出發展農村經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設備的重中之重。財政轉移支付能夠促進城鄉服務均衡、促進城鄉的公共產品均衡,特別是可以保證農民基本的生存權力與發展權力。
關鍵詞:財政 轉移支付 農村經濟
1 概述
財政轉移支付是國家各政府間資金的一種再分配制度,國家的資金與財力在各政府之間無償轉移,用轉移支付的方式來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來實現均等化服務。常見的轉移支付的方法有:擴大農業支付資金規模、明確各政府財權和事權、擴大“因素法”支付的應用范圍、調整農業支付范圍和法制化管理農業的轉移支付。它是我國對政府調控權力的干預性工具,通過轉移支付的目標與分配原則、轉移程序、支付方式等保證資金在一定范圍里轉移支付,最終實現公共服務均衡。
2 目前隆德縣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
隆德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端、六盤山西麓,面積1269平方千米,隆德縣轄5個鎮、8個鄉,共128個行政村,人口約22萬。地貌類型分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占55.70%)、陰濕土石山區(占33.26%)、河谷川道區(占11.04%);氣候屬中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性氣候,春低溫少雨,夏短暫多雹,秋陰澇霜旱,冬嚴寒綿長。
由于氣候陰濕,氣溫偏低,土壤貧瘠,溝壑縱橫,部分農村交通不便,大量的農村生產力還是處于較低水平,靠天吃飯現象普遍存在,山區還是用牛、耕、鋤作為重要生產工具,多數農戶還是實行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沒有運用含量較高的生產技術。農戶多數都是不僅僅依靠農業收入的農戶,從事農業勞動人數約占總農村勞動力30%左右。近年來,本地鄉鎮經濟并不景氣,加之本縣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專業技能水平低,男性務工者多以建筑行業務工為主,女性多以餐飲業等服務行業務工為主,收入受季節、技能水平低等條件限制,務工收入并不高。部分農村勞動力由于上有老、下有小,不能離開家小外出務工,收入基本以純農業為主,僅夠解決溫飽,談不上脫貧致富奔小康。
2.1 城鄉間差別不斷加大,農民收入處于低水平
自1985年以來,隆德縣的城鄉收入一直在不斷波動,但總體趨勢是收入差別不斷擴大。城鄉收入的差距出現擴大主要是因為城鎮家庭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比農村家庭高,而不是由農民收入下降造成的。據統計,2013年隆德縣農民人均的可支配收入占城市居民的40%,城鄉還有很大差距。要從城市居民社會福利角度看,城鄉差別更大。
2.2 農業資金投入不夠,農業經濟模式比較單一
由于用于農業的資金缺乏,使得農業發展沒有足夠的后勁力量,導致農業一直處于簡單生產狀態。盡管投入經濟發展的資金總量有所增加,然而農業方面的財政支出所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例有所下降。隆德縣的農業人口總數是非農業人口總數的3倍左右,但是政府所有財政支出里用來支持農業事業與發展農業生產的費用遠遠不足財政總支出的三分之一,里面也有一部分資金看似是支持農業的事業費,實際用來支農的費用很少。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可以說是一個弱勢產業,在其他發達國家,政府都會制定有關政策保護農業和支持農業發展。土地是農民重要生產資料,他們僅有承包使用的權利,并不能將其作抵押,所以,也就造成了農民貸款途徑有限的局面,即使承包土地能做抵押貸款,但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有貸款意愿的農民也不多,農民的心愿在于政府無償投資。
2.3 農民的隱性負擔沉重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農業經濟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農村雖然現在已經取消農業稅、大病有醫療報銷等惠民政策,但農民負擔依然很重,養老、孩子上學、婚喪嫁娶等費用都不低于城里。娶個媳婦,動輒要求城里要有房子等,進而制約著農業的擴大和再生產。觀察隆德縣農業的總體情況,我國農民的負擔已經嚴重超過他們所能承受的范圍。
2.4 農村人口的增長速度較快,人口素質較低
因為生產力落后、傳統觀念、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等,使得很難控制農村人口的增長問題。與此同時,因為我國財政資金的投入不足,使得農村的教育質量較低、教育資源不足,共同導致人口素質較低的現象。據隆德縣人口普查統計顯示,成人文盲率占總人口10%左右,且多數文盲都在農村。
3 用財政轉移支付來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意義
隆德縣農業的積累能力與基礎都很薄弱,且農產品價格很容易大幅度浮動;多數農產品都容易腐蝕,且產品需要較長生產周期,所以,市場的調節作用明顯滯后。因為隆德縣山坡地多,平原灌溉地少、農業科技水平低,且產品的專業化水平不高,多數農戶還是以自給自足的勞作模式加少數勞動力在外務工為主,都導致該縣的農業比其他地區農業存在更大市場風險,且收益也更低。因為資金具有易流向高收益、高附加值的產品,因此,該縣的農業不能及時吸引外資,且自身資源還不斷外流。在該縣,小農經濟遍地存在,缺乏大量資本投入,也沒有大規模的雇傭勞動現象,這些都使得該縣農業發展舉步維艱。該縣要扭轉三農問題的尷尬局面,一定要增加財政轉移支付農村、農業與農民的資金數量。可以讓財政加大農業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使農業方面資金壓力得到有效緩解,確保農業能夠平穩發展。
4 用財政轉移支付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方法和建議
4.1 擴大轉移和支付資金的規模
要用轉移支付方式來幫助農村發展經濟,必須要逐漸加大支付的力度,特別是公式化補助,財政的轉移支付必須按照財政部的承受范圍、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及合適的補貼標準來確定。依據農業的性質特點,需要清楚財政部門支持農業的基本思想,依據公共財政原則,不斷轉變財政支農的執能,增加財政資金投入,保證農業獲得財政的支持總量穩步增長,提高農民收入。
4.2 明確各級政府財權和事權
目前,必須要建立透明、規范的農村財政的轉移支付制度,必須在法律方面核定政府基本需求,嚴格劃好他們的事權。針對農村物品供給不平衡現象,可以向上級政府申請必要補助。地方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一些政策,解決農民務工難方面的問題。基層政府要定期整理各種收入,及時更新和劃分鄉村財政的工作范圍。
4.3 盡量運用因素法進行轉移支付
規范轉移支付重要標志就是因素法,它是很多國家經過長期探索所得出的最佳方法,隆德縣要完善轉移支付,必須要掌握因素法。這種方法的關鍵之處是選擇不同種類因素,由于標準支出和標準收入計算均和各種因素有關。一定要選擇科學合理的因素,才能保證轉移支付不被扭曲。實施轉移支付制度的目的就是縮小城鄉財力差距,因此,要注意選擇的公平性,可以給落后地區一些優惠的政策。因素法一定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人口因素,人均財政收入、人均GDP,地理位置、資源、土地等。這些因素可以反映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反映公共服務的水平,對于參數很低的農村,一定要給予必要的財力支持。
4.4 注意法制化管理轉移支付
對轉移支付進行法制化的管理可以保證轉移支付的公平性、規范性和透明性。讓轉移支付漸漸走向法制化的軌道,也符合該縣依法治縣的制度要求,也是改革轉移支付體制的必經之路。一定要加強支付立法工作,可以安排專門機構專門負責轉移支付,保證轉移支付的合理工作。
5 結束語
目前,在我國城鄉差距較大且迫切發展農村經濟大背景下,要高度重視隆德縣財政的支持,特別是重視財政轉移支付的制度實施,使其對發展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羅劍.論財政轉移支付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10).
[2]姜清霞.淺談我國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改革[J].財政監督,2012(33).
[3]楊雪.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的逆向分配研究[J].經濟視角(下),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