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寧縣城SW30°方向直距20km處臺頭鎮沙坪村及管頭鎮馬泉村一帶井田,行政區劃屬鄉寧縣臺頭鎮管轄,井田形狀為一不規則多邊形,本文通過分析研究呂梁山南部煤礦普查區成礦地質背景、地形地質特征,進行找礦潛力預測;對礦井實際生產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研究、統計匯總補充勘探地質資料,推斷該區具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
關鍵詞:鄉寧臺頭鎮 找礦 前景分析
0 引言
井田地處呂梁山南部,地勢相對較高,地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梁走向為北西。最高點位于井田西北部牛頭山主峰。
1 區域地質特征及氣候特征
1.1 地質特征。植物成煤需要經歷死亡、堆積、埋藏最終轉變成煤經過了一系列的演變過程,這個過程稱為成煤作用。本井田屬中山區,區內溝壑縱橫,山峰高聳,切割強烈,溝深坡陡,多呈“V”字形,為剝蝕型山岳地貌,屬土石山區,樹木較多,森林植被覆蓋較好,具備成煤作用的先天條件。
井田西北部以高天山-牛頭山山梁為分水嶺,井田南部北東—南東向展布的斷山嶺形成另一條天然分水嶺,基本上形成了“人”字形分水嶺。井田內主要溝谷有馬泉溝、蒿地溝、后溝,前灣子溝、高家溝均為季節性河流。
1.2 氣候特征。井田內山高谷深,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干旱氣候。據吉縣氣象資料統計表明:①降水量:據吉縣2008-2010年降水統計資料,年降水量最高為608.8mm,年降水量最低為363.3mm。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七、八、九三個月。②蒸發量:平均年蒸發量為1923.7mm,蒸發量大于降水量3.39倍;蒸發量最大為1927.1mm,最小為1519.6mm。③氣溫:年均氣溫10℃左右,最低氣溫為-24℃,最高氣溫為七月37℃,無霜期150d。受地形影響,地域氣候差異較大,降水分布不均,自然形成涼溫、中溫和暖溫等小氣候。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爽涼,冬季寒冷;年平均日照介于2400-2700h之間。
2 區域含煤地層特征
2.1 區域內含煤巖系。區域內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現敘述如下:
①石炭系上統太原組(C3t)。由深灰色-灰黑色砂巖、砂質泥巖、泥巖、硅質泥巖、石灰巖及煤層組成。
②二疊系下統山西組(P1s)。本組為一套陸相含煤巖系,由各粒級灰白色砂巖、灰色砂質泥巖、泥巖及煤組成。
2.2 井田地層
井田位于河東煤田臺頭(神角)精查區內的西南部,地表基巖零星積出露,自南東向北西依次出露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統上石盒子組、石千峰組,三疊系下統劉家溝組。第四系黃土分布于山梁及山坡上。現結合本區鉆孔對地層揭露和臺頭井田精查報告地質成果,將本井田地層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①奧陶系中統峰峰組(O2f)。②石炭系中統本溪組(C2b)。③石炭系上統太原組(C3t)。④二疊系下統山西組(P1s)。⑤二疊系下統下石盒子組(P1x)。⑥二疊系上統上石盒子組(P2s)。
2.3 含煤巖系
井田內主要含煤地層為二疊統下統山西組和石炭系上統太原組,分述如下:
①山西組(P1s)。與下伏太原組整合接觸。
②太原組(C3t)。太原組自下而上巖性、巖相層序較為明顯。
3 本區社會狀況及經濟前景
在本井田西北部馬泉溝一帶調查到三個廢棄立井,即主立井、副立井、專用回風立井。三個井筒均已見煤,但未進行巷道工程(詳見井筒特征表見表1-4-3)。主立井地面標高為+1440m,副立井地面標高為+1440m,回風立井地面標高為+1450m,均高于所處地段的最高洪水位(1425m),無洪水灌井威脅。
本礦井大部位于鄉寧縣境內,西北部位于吉縣境內,該區域是全國三大優質焦煤生產基地之一,經過多年發展,鄉寧縣已經建設起比較完整的煤炭工業體系。除煤炭資源外,紫砂陶土、石灰石、石膏等礦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地處山區,環境容量大;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豐產翅果、核桃、花椒、蘋果等特色農產品,也有利于葡萄經濟作物種植;荒山荒坡面積大,牧草資源豐富,宜發展畜牧業。
4 結語
4.1 存在問題
井田相鄰小煤礦較多,且有的已經關閉,開采中應進一步了解其開采情況和采空區分布情況及積水程度,以便采取相應防范措施。
4.2 建議
①做好礦井地質工作,積累各種有關井下獲得的地質(構造、涌水點、井下涌水量、商品煤樣等)資料的整理和保管工作。
②加強采空區的管理,要認真貫徹“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原則。
③努力提高地質技術人員的綜合判斷和經濟評價能力,是提高地質技術方法和手段綜合運用經濟效果的重要措施,首選是提高地質技術人員的綜合判斷能力,使其能夠根據各種地質技術方法所提供的各種地質信息,各項工作建立在正確的基礎上,按照客觀地質規律辦事,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地質技術方法和手段綜合運用的經濟效果;做好水文地質工作,提高礦井涌水量預測水平。特別是對導水構造的探測及采空區積水的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文件《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
[2]DBK14-S3-2002,巖土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標準[S].
[3]陶濤.井工煤礦開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實例分析[D].合肥工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