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隨著普通本科院校的擴招,畢業生數量的急速增加,而社會需求較少,加之相關體制改革等各方面因素,出現了供需結構矛盾的現象,本科生無法在就業的道路上一帆風順,這成為國家、社會及家庭的沉重負擔。隨著社會各大中小型企業對畢業生能力的重視,很多本科畢業生迫于壓力,選擇到高職學校進行回爐深造,來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
關鍵詞:本科生 回爐深造 就業
當前,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當前社會的需求,本科生到高職類院校進行回爐深造,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重視。然而這種選擇是否必要,社會各界對此有不同的認識。筆者認為,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回爐深造現象值得全社會認真探討。
1 本科生就業面對的困難形勢
1.1 本科生就業人數太多,就業越來越困難或將影響就業選擇 隨著多年持續擴招,本科院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導致人才市場每年的供給量遠遠大于需求量。據有關統計顯示:2013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699萬,被稱為最難就業年。到了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到727萬,又增加了28萬,創歷史新高,可謂更難就業年。加上往年沒有就業的學生,就業人口逐年增多,給本科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巨大壓力。
以往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會考慮專業對口的問題,然而在艱難的就業形勢面前,先工作再擇業成為首選。不少大學生因此選擇轉行,跨專業就業。但如果轉行,也就意味著自己曾經學過4年的專業知識基本上很難派上用場。
1.2 本科生重理論、輕技能的水平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我國已經進入市場經濟社會,制造能力不斷的膨脹,社會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而非學術型的人才。剛畢業的本科生專業能力比研究生差,應用能力比高職生差,自然不會占很大優勢,給本科生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在現在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模式下,孕育出的本科生無法勝任社會的工作崗位。
1.3 企業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執業資格要求越來越多(嚴)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細化,就業的職業化趨勢也越來越緊,各個崗位要求從業者具備相應的執業證也越來越多。持有專業證書,就成為獲取崗位的敲門磚,有些企業單位甚至將持證作為一個應聘者能否受到“歡迎”的硬性條件。社會各專業人員對于證書也越來越看重,通過考試來獲得證書,從而提升自身的價值,因此本科生已不再是單靠一張文憑就能得到一份好工作。
2 本科生就業前后到高職院校回爐深造是順勢而為,自求生路的舉動,非常必要
隨著現代化企業的增多,各類企業對一線技術型人才需求量不斷上升,企業需要更多技術型操作或管理人員。由美國而興起的灰領(一種介于白領和藍領之間的職業概念,這種人才既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水平,又具有比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一族在中國也越來越受到社會青睞。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畢業生從失業到再就業,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如再堅持舊觀念,必然失敗。
首先,我國一直實行的是一種應試教育(即學術型教育),而這種教育造成我國大批學生“高分低能”,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我國,教育政策是“嚴進寬出”,而外國高等教育則是“寬進嚴出”。以英國為例,無論是本地學生還是留學生,只要經過資格審查,就有機會進入高校學習,尤其是攻讀碩士研究生。但是在學期間,大學實行嚴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高達30%,優勝劣汰已成了規律。在對待畢業生的學位授予上非常嚴格,畢業生很難畢業,從而保證了人才的質量。
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日益突出,與社會脫節嚴重。
而我國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為依據,這一選拔方式能夠快速、方便地選擇出成績優異者,但從科學的人才評價角度看,這種單一考試成績指標不可能對人的全面素質和能力做出評價,而且不利于對學生學前的教育進行良好的引導。從人才評價的角度看,缺乏科學性,在某種程度上遮蔽了對學生其它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關注。顯然,這種培養模式存在明顯的缺陷。
另外,絕大多數的高校畢業生都是到企業就業,企業對就業者的上崗培訓基本局限于企業文化和企業工作制度的培訓,至于企業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能力,都會要求求職者在外部完成。
因此,本科生主動到高職院校或培訓機構回爐改造是自謀生路的明智之舉,對于提高就業面和快速適應工作崗位需求顯得非常必要。
歸根結底,國家、社會、家長及學生要改變傳統思想觀念,任何一所院校不可能將學生培養成全能型人才,社會也不單靠看文憑決定一個人是否適應工作崗位需求,更不是走出了校門就一定有工作可求。同時,高校畢業生也不再堅持在一個崗位,一個企業服從一輩子的想法,大多數人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需求去選擇工作。回爐深造由此顯得更加有必要了。
參考文獻:
[1]黃愛華.國內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取向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2(06):134-135.
[2]楊飛龍.高校本科生就業壓力發展趨勢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11).
[3]潘捷.企業人才發展戰略之人才再教育[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13(2).
[4]康乃美.日本重視社會技術人員的再教育[D].日本東京都立大學.
[5]趙宏軒,張發科.我院實施畢業后教育的探討[J].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繼續醫學教育學報第4卷第8期.
作者簡介:
潘書才,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現在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擔任教師,長期從事教學及工程咨詢、項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