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發展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必然選擇,傳統高等教育的同質化模式,造成人才培養與市場對高層次技術人才需求的矛盾。本文以會計專業為例,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結合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地方本科高校 轉型發展 應用技術型
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發展的改革方向,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促進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對現行的教育體系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圍繞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轉變觀念,準確定位,認真審視學校的發展戰略,選擇轉型發展路徑。
1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1.1 專業建設與課程設置難以突出應用技術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專業設置及課程體系基本沿襲傳統的學術性院校的模式,大眾化、普及性、趨同化的教育,突出寬口徑、厚基礎,理論體系的系統化與完整性,未考慮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產業特征與行業導向,就會計學專業而言,各層次院校的課程體系具有趨同性,重點以傳統的財務會計方向為主,跨專業、跨領域復合型、通用型的培養很少,如法務會計等會計領域中的應用邊緣學科。應用型教育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印證、鞏固與感性認知水平,創新性、設計性的課程實踐少,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之間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1.2 “雙師型”教師缺乏,制約轉型發展
“雙師型”教師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轉型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缺乏是共同面臨的問題,師資引進注重高學歷,來源渠道單一,教師的成長經歷都在學校,缺少專業經驗,一些年齡偏大的教師實現“雙師型”轉變較為困難。如會計學專業,教師“雙師型”的認定主要是取得社會考試的職業證書,諸如會計證、注冊會計師證、會計電算化證書等,“雙師型”教師的作用是能運用教學軟件模擬教學,極少有企業實際工作的經歷和經驗。而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從企業長期穩定地聘用專業技術人員面臨著諸多困難。
1.3 教學科研團隊元素單一,實踐教學研究閉門造車
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以在校教師為主,圍繞課程體系、設想、模式設計等內容,轉化為應用型實踐成果的效果不佳,研究方向較為分散,不能充分發揮教學研究團隊力量和集聚效應;社會需求調研不深入,不全面,多借助于文獻資料的研究,產學研一體化的體制和機制還處于探索和構建階段;應用性教學科研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亟待提高。
1.4 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建立缺乏有效性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轉型發展的關鍵環節,高校教學改革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框架設計以及協議的簽訂已達成通識并形成結果,但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實質性的合作項目不多。雖進行過一些合作項目的探索,但主要是實踐課程的實施,與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還存在著較大距離。以轉型發展的定位,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與內容不能達到目標要求,校企合作基地的缺乏,基地規模、教學水平、人員的專業素質、管理水平等都不能滿足本科教育的要求。如會計專業的多家實習基地事務所、企業等,多屬中小規模,業務覆蓋面有限,科研能力不足,特別是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雙方難以形成共贏機制,使得部分基地合作的熱情不高、投入不足,無法保持長期合作關系。
2 轉型發展背景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2.1專業建設與課程設置以產業調整為引領實現差異化發展
按照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精神,專業設置應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產業結構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指導原則,立足地方、開放辦學,建立行業指導、企事業單位專業人員參與專業設置評議制度,結合西安“五區一港兩基地”的高新技術、裝備制造、生態環保、金融商貿、現代物流、文化旅游、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的現代產業集群的人才需求設置專業。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內涵式發展的核心為課程體系的改革,課程體系構建要結合產業發展、實現行業導向,強化職業屬性,對接職業崗位,強調能力本位和綜合素質本位,基礎理論與職業技能并重,注重培養知識的應用性,強化校內實訓、企業實訓、假期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體現專業核心能力、崗位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改革要建立專業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的銜接,推行畢業證、職業資格證“雙證書”制度。依照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及國內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調整課程體系,把職業資格證書,如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證、會計初中級證的相關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將證書課程考試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相銜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職業技能教育,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對就業形勢欠佳的專業方向,鼓勵學生選修“雙學位”課程,為學生調整專業方向,補充相關課程,促進就業。同時,課程體系中應加強會計的相關國際認證課程的教育,如將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國際會計師公會(AIA)、英國倫敦工商會考試局(LCCI)、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CMA)等國際會計師專業資格證書課程植入人才培養方案。
2.2 “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采取內生外援相結合模式
教師隊伍建設以往重學歷、講出生,忽視實踐應用能力的模式,阻礙高校的轉型發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采用“引進來,走出去”同步推進,如從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生產型、商貿型大中型企業聘請專業人員,帶著工作中實際業務、審計項目,以及生產企業的成本計算、商貿企業的進銷核算等案例進校講學、講座,使學生貼近企業實際。同時,選拔一批理論基礎扎實的中青年骨干,分期分批到企業培訓、實踐。以項目引領、實踐帶動的手段在產教結合的實踐中提高專業水平。
2.3 教學科研借力于地方政府與企業的支持與協作
大眾化的教育環境,專業建設對地方單位、政府服務的依賴度較低,教學科研工作重在理論、理念層面的研究,科研團隊的組成為理論知識結構的優化組合,成果的轉化能力不足,服務地方經濟能力不強。高校轉型發展提出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要途徑,這就需要依靠政府和學校的共同努力,積極與地方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團體等開展對接,借力政府的服務功能,搭建產學研平臺,擴大與地方企業的合作研究,從企業、行業及地方經濟發展中尋找課題。教師可參與公司管理應用軟件的開發,與高新開發企業建立協作研發團隊,參與政府的物價、統計等部門的經濟調研等。讓科研項目來自于地方經濟,科研成果服務于地方經濟。
2.4 建立“雙贏”的校企、校政合作機制
要改變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局面,關鍵是要形成“雙贏”的合作基礎,并尋找雙方共同發展的切入點,切入點必須是合作雙方共同關注的,是雙方工作的實際需要,合作中能資源共享,成果為雙方共同所有且互利雙贏的項目。合作中,學校能為企業提供管理咨詢,專業培訓,軟件開發,建立財務預警體系,頂崗實習,崗位助理等;企業為學校提供業務實踐,課題實驗,參與經營管理、提供教學案例等資源環境。學校還可有效利用合作企業的社會資源優勢開發合作項目,如以實習基地單位會計事務所的幾百客戶企業為平臺,開發共建項目、利用LCCI在本地建立的優質資源企業落實學生的專業見習實習等。同時,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還得加強與地方政府的聯系,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深化校政合作。將學校作為地方政府干部教育培訓基地,承擔新建經濟開發園區基礎教育發展規劃的設計任務,承接地方經濟發展的研究課題;學校可依托園區人才中心為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依托與省人社廳建立的大學生創業基地,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搭建平臺,依托學校的特色專業優勢,對接金融商貿、管理服務、軟件開發、基礎教育、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服務合作。建立“雙贏”的合作機制,達成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步提高,使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各方受益。
參考文獻:
[1]王玨.會計專業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互動機制的研究[J].價值工程,2012(5).
[2]張丹,王玨,岳東宇.應用型本科會計學專業國際化改革探索[J].新西部,2013(7).
[3]王琳瑋.民辦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以黃河科技學院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13(12).
基金項目:
西安文理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2A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