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CIO的定義和概念入手,總結了國外CIO角色的發展過程以及我國CIO發展歷程和現狀,對CIO這一職位的發展過程和規律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CIO 首席信息官 角色 發展 規律
1 CIO的概念
CIO是英文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的首字母縮寫, 在國內一般譯作首席信息官,也有譯為信息主管或信息總監的。1981年,辛諾特和坎布里奇在他們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信息主管這一名稱,并給他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負責制訂公司信息政策、標準,并對全公司的信息資源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高級行政管理人員。他們認為,CIO是一種新型的信息管理者、前衛型信息管理者,他要把信息技術與客戶、高層管理業務與信息需要更有效地集成在一起。它與CEO(首席執行官)、COO(首席營運官)、CFO (財務總監)等都是現代企業中的高層管理人員。
賴茂生根據近年來國外一些大公司的CIO案例和專家學者的看法,總結現代CIO在公司中的職責主要有如下四項:
①作為高層管理人員,CIO應運用其信息優勢,有效地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幫助公司制定發展戰略。這是衡量他能否勝任“信息主管”這一頭銜的首要標準。
②作為統管全公司的信息資源或信息資產的最高負責人,他應有效地管理和開發利用這些信息資源,使這些資源與公司的計劃和目標連接起來,為實現公司的目標發揮作用。
③作為分管信息技術部門和信息服務部門的最高負責人,他應該正確的規劃公司的信息化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策略,不斷加強信息化的建設,以適應公司的發展需要。同時,他要負責信息費用的預算編制,使信息資產資本化。
④作為一個資源管理專家,他應指導公司中高級管理人員更有效地利用公司內部和外部的信息資源,為公司各部門的信息管理人員提供咨詢服務。[1]
美國《CIO》雜志(http://www.cio.com),作為CIO研究的權威期刊,是這樣定義CIO的:CIO是負責一個公司(或企業)信息技術和系統的所有領域的高級官員。
筆者認為,CIO首先是從事信息資源管理相關的工作;其次,CIO是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除負責監管日常的信息資源開發、運營外,更重要的是在戰略層面制定與公司發展相關的信息資源發展戰略,合理配置企業的信息資源,以幫助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2 CIO角色的發展歷程
CIO的職位在企業中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信息技術應用達到一定階段后,信息資源成為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時,企業需要有相應的高層管理人員時,CIO才有了產生的必要。
根據諾蘭階段理論,將信息系統發展分為數據處理時代、微機時代和網絡時代,每個時代又分為引入、擴展、控制和集成四個階段。歷史顯示,任何一個行業或每個行業內的任何一個組織,在學習吸收每項技術的過程中都可能領先或落后幾年。組織中的高層管理人員和IT管理水平直接影響這種學習吸收的步伐。
早期的計算機應用都是由各個職能部門負責,商業計算職能通常歸財務部門負責。
隨著微機的發展,個人電腦在組織內部變得無處不在,最終的結果就是,組織在IT方面變得支離破碎;組織內集中控制的大型機,與大量用戶分散管理的個人電腦共存。
為了使信息系統回到可控狀態,組織內的高層管理人員意識到應該進一步提升IT的重要性。在微機時代,當時波士頓銀行(Bank of Boston,現在的Bank Boston)負責信息系統的副總裁比爾·斯諾特(Bill Synnott)創造出了“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這一術語。對于這一術語,斯諾特將其定義為“負責制訂公司的信息政策、信息標準,并負責對公司所有的信息資源進行管理控制的高級管理人員”,這一定義反映了IT管理層作用的擴大,同時著重強調應將信息作為公司的關鍵資源加以管理。
隨著這三個時代信息系統的發展,IT對組織的經濟效益和戰略決策的影響也日益增強,顯示出了信息資源對企業變革的引導作用。
事實上,在美國90年代初期,CIO這一角色的重要性就已經開始降低。海德思哲資訊公司在1997年對300位CIO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在接受調查的CIO中僅有2%是公司董事會成員,僅有7.7%直接向公司CEO和/或公司總裁匯報,只有40%在一個或多個高層管理委員會中任職。與之相反的是,在1974年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也對大約300家公司進行了調查,他發現當時的數據處理經理中有10%直接向公司總裁匯報,2%直接向董事會主席匯報,7%向公司執行副總裁匯報。在格林的研究中,共有14%的數據處理經理向最高管理層匯報。
工業時代的公司與信息時代的公司根本區別在于后者能夠將信息正式地看成一種重要的資源,并且采用新的管理原則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明確的管理。此外,后者的管理層還將IT視為開發信息資源的根本技術。企業管理者利用IT直接對信息這種資源進行開發,以增加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因而公司管理者將注意力從技術本身轉移到了利用技術從信息資源中挖掘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上來。
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IT創新幾乎成了每一家公司制定戰略的主要部分。然而,一項獨特的IT突破常常使眾多公司感到驚詫,他們會發現這置他們于戰略危機之中——也就是說,這項突破會迫使公司必須同其競爭對手一樣不斷在IT上采取主動,才能挽留住自己的客戶。[2]
3 CIO角色在我國發展的情況
結合國外的研究成果,對比中國企業案例所反映的實際情況,中國的CIO的成長經歷大致符合職能部門主管,IT與戰略業務結合者,以及戰略決策者這個發展過程。不同的是,中國的CIO們由于中國特殊的歷史沿革,以及IT發展的滯后,還鮮有走到第三階段——企業戰略決策者。中國企業的兩種CIO職業發展路徑:
①從其他業務部門主管轉向信息部門,擔任企業信息部門主管。
②一直從事 IT 相關工作,擔任企業信息部門主管。
雖然兩種類型的CIO在職業發展經歷上有所不同,但是總結案例研究可以看出,企業內部的CIO們的角色演變都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3.1 CIO角色初級階段
單純技術部門主管,負責維護原有的系統和應用,計算機技術管理及數據的處理工作,有時也需要自己做些開發工作。
3.2 CIO角色發展階段
從單純技術部門主管開始直到現在的CIO不多,大部分的CIO是從有大規模系統建設開始的。這種模式也是很多中國企業的CIO現狀。在這個階段,CIO不再是一個只關心技術的人物,他更關心業務,以及如何將技術和業務相結合。
3.3 CIO向戰略決策者過渡
嚴格的說,中國很少有真正意義上處于企業高層管理團隊的CIO。很多企業CIO都會進行IT戰略規劃,當企業戰略涉及IT部分時,CIO會參與企業戰略決策的討論,并具備說話權。高層領導對IT越來越重視和理解,CIO的IT戰略決策也是他們重點考慮的對象之一。[3]
不管怎么說,已經有一批CIO站出來,將IT部門的地位在企業中拔高,讓IT成為企業戰略規劃的一部分,并具備說話權。他們在等待時機的成熟,慢慢地向高層領導者邁進,從而步入戰略型CIO的行列。
4 總結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到,CIO在企業中的地位取決于企業的IT依賴程度和IT發展階段(諾蘭模型)。由于以下原因,使得我國企業現階段CIO地位較國外企業低:
①企業信息化工作起步較晚:我國企業信息化工作起步較晚,水平較低。
②信息化程度偏低:很多企業的信息化系統還在建設和完善階段,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
③信息系統依賴程度低: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有限,企業對信息系統的依賴程度較低,企業的業務與信息系統之間的關聯關系較弱。
④信息系統的集成程度較低:企業的信息系統通常是先進行少數核心系統信息化,并沒有進行大范圍的業務流程優化。因此對于高層的業務協調作用要求不高。
⑤企業管理,尤其是企業戰略管理尚處于初級階段:企業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在較低的管理水平上,管理不規范,隨意性強,信息系統發揮作用的空間有限。這個階段提升競爭力主要在提升基礎的管理水平方面,還不到戰略管理階段。
目前的信息管理人員要達到真正CIO的地位,需要滿足以下幾個必要條件:
①企業的核心業務流程均實現了全面的信息化建設。
②企業對于IT應用系統有了較高的依賴程度。
③企業擁有具備CIO素質和能力的人才。
總之,“CIO”從一個概念到具體的職位,體現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在保持和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越來越重要。信息戰略對企業影響的大小決定了CIO在企業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賴茂生.信息資源管理教程[M].2006.
[2]阿爾弗雷德·D·錢德勒,萬巖,邱艷娟譯.信息改變了美國 驅動國家轉型的力量[M].2008.
[3]傅吉娜.中國企業CIO角色演變及其關鍵影響因素分析[D].2010.
[4]吳以四.CIO賦能業務創新[J].商業價值,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