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陸上絲綢之路以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為起點,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歷史背景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首次開拓絲路和東漢時的班超經營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絲路。這不但是歐洲和中國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紀初完整的絲綢之路路線。在通過這條長路漫漫的貿易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絲綢之路,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文化的交匯的橋梁。
貿易流通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征。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于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征。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黃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制品。
文化技術西傳
21世紀初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發現于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紙制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于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系的。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于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軍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圣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意大利出現,令這種便于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快傳遍了整個歐洲。
宗教交流
唐朝(7世紀)時在中國北方發現的西方傳教士像東漢初期,佛教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全面傳到西域各國。“學術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據此,佛教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于闐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闐向西或北方向傳播到葉城、莎車、塔什庫爾干、喀什、阿克蘇、庫車、焉首等地;向東北方向傳播到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地。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韓國、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
古“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歷史,但其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觸碰撞,并在以后的歷次碰撞中相互激發、相互學習,使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向前發展。在今天開發西部的熱潮中,古絲綢之路在傳播華夏文明中將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