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船政學堂是洋務運動中成績最為顯著,影響最為深遠的的近代學校。船政學堂培養出的那些各類人才,在近代中國歷史的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般的身影永遠無法抹去。
嚴復(公元1853年~公元1921年)
福建閩侯人。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船政后學堂學習駕駛技術,系管駕第一屆畢業生。1877年保送到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院學習,1879年5月回國,先后在船政學堂和北洋水師學堂、天津水師學堂任教習或總辦。甲午戰爭后,先后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等文,抨擊封建專制,主張向西方學習。并大量翻譯《天演論》《原富》等西方政治經濟學說,是近代中國系統地介紹和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葉祖珪(公元1852年~公元1905年)
福州人。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后學堂駕駛專業第一屆。1877年選為第一屆留英學生入皇家海軍學院深造。1894年9月17日中午,葉祖率靖遠艦參加中日黃海海戰,1895年2月17日威海陷落敵手,北洋水師覆沒,葉祖遭貶職回故里。1899年4月,葉祖官復原職,并加提督銜,統領北洋水師,肩負整頓海軍重任。隨后歷任浙江溫州鎮總兵、廣東水師提督、南洋水師學堂督辦、 上海船塢(江南造船廠前身)總辦、總理南北洋水師等職。
劉步蟾(公元1852年~公元1895年)
福州人。1867年考入船政后學堂駕駛專業第一屆,1877年3月選為第一屆留學生,赴英學習,于1879年秋獲優等文憑回國,調北洋水師任鎮北炮艦艦長。1882年后多次赴德監造軍艦,1888年9月,北洋水師正式成立,被委任為右翼總兵兼定遠旗艦(指揮艦)艦長。1894年9月17日參加中日甲午海戰。戰后,劉步蟾因功晉升記名提督(艦隊司令),奉命代理北洋水師提督。1895年2月,中日劉公島戰役爆發,2月10日,定遠艦彈盡,劉公島外援斷絕,為使軍艦不落入敵手,劉步蟾下令炸毀定遠艦,自裁殉國,時年43歲。
鄧世昌(公元1849年~公元1894年)
廣州人。1867年考入船政后學堂駕駛專業第一屆,1871年堂課畢業。1873年9月艦課畢業。1875年,率艦扼守澎湖、基隆,隨后任福建水師揚武巡洋艦大副。1879年調赴北洋水師,任飛霆艦艦長。不久,又調任鎮南艦艦長。1882年率艦援朝,挫敗日本侵朝計劃,任揚威艦艦長。1887年調任從德國購回的致遠巡洋艦艦長。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任致遠艦艦長。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率致遠艦沖向吉野等日艦,準備與敵艦同歸于盡,掩護定遠旗艦。因寡不敵眾,又被數艘日艦炮火擊中,被吉野發射的魚雷命中,頃刻沉沒,鄧世昌落水殉國,年僅45歲。
魏瀚(公元1850年~公元1928年)
福州人。1867年考入船政前學堂,系制造第一屆畢業生,成績名列第一。1877年選為第一屆留學生赴法學習造船,兼習法律,獲法學博士學位。1883年在后學堂兼任管輪主任教官。先后任漢陽機器局總辦、湖廣鐵路總辦等職。1903年,以四品卿銜任船政會辦大臣。1904年,被參革職離開船政,先后擔任廣東黃浦造船所、水師學堂、石井兵工廠總辦及廣九鐵路總理,海軍造船總監、海軍留學生監督等職。1915年,率一批海軍員生魏子浩、陳紹寬、李世甲等赴美學習飛機潛艇制造技術。1917年由美告老回國。1929年逝世。
薩鎮冰(公元1859年~公元1952年)
福州人。1869年考入船政后學堂駕駛第二屆,1877年以成績第一名畢業。1877留學英國。1882年調天津水師學堂任正教官。1894年參加中日甲午海戰,戰后罷職回福州。1909年7月15日任籌備海軍大臣。他把南北洋海軍統一編為巡洋、長江兩艦隊,并任海軍統制(兩艦隊總司令)。北洋政府時期,歷任上海兵工廠(江南制造局)總辦、海軍總長、海軍部尚書。1920年5月14日兼任代國務總理,組成臨時內閣。1922年10月,就任福建省長,1933年11月十九路軍在福建發動“閩變”,他支持十九路軍,被任命為延平省省長。
抗日戰爭時期,支持抗日。福建解放前夕,拒赴臺灣。1952年病逝。
陳季同(公元1852年~公元1905年)
福州人。1867年考入船政前學堂制造專業,因成績優異,提前畢業。1875年選派隨洋監督日意格赴歐游歷考察,翌年4月回國。1877年選為第一屆留學生,赴法學習政治法律。學成后任駐德、法使館翻譯官。1878年升任代理駐法公使兼駐比利時、奧地利、丹麥、荷蘭四國參贊。陳季同精通多國文字與法律,并將《紅樓夢》等中國文學著作譯成法文,在法國刊行。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前,由德赴法參加談判。和談失敗后,歸國赴臺,以副將職參加指揮抗法戰爭。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次年,以副將身份到臺灣籌劃防務,策劃成立“臺灣民主國”,決心保臺,反對割讓,但清政府戰敗后懼怕日本,不敢支援臺灣人民的抗日斗爭。在日軍進攻下,保臺計劃終告失敗,心灰意懶地回上海閑居。1905年病逝南京,終年53歲。
王壽昌(公元1864年~公元1926年)
福州人。1878年入馬尾船政前學堂,系制造班第三屆畢業生。1885年,被選派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專攻法律學并專修法文6年。1897年,王壽昌畢業回國后在馬尾船政學堂任法文教習。同年初夏,與好友林紓合譯《茶花女》,以王壽昌口述原著情節,林紓文言筆錄的方式完成近代史上轟動一時的《巴黎茶花女遺事》。不久,清廷修建京漢鐵路,向法國借款,他任總翻譯。后任漢陽兵工廠廠長。1912年春,回福建任福州交涉司司長,負責對外交涉事宜。1926年病故于福州。其子王鐵崖亦為著名國際法學家。
詹天佑(公元1861年~公元1919年)
原籍安徽婺縣。1872年考取幼童官費出洋留學。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1881年畢業考試得第一名,獲學士學位。1881年歸國,與留美15名同學被送入船政后學堂學習駕駛。1882年秋以成績第二名畢業,登揚武艦實習。1884年2月任后學堂教官。同年8月23日,與當地軍民一道,參加抗擊法國侵略軍的戰斗,搶救死傷人員。同年底,調廣州任博學館(后改稱水陸師學堂)教官。1888年,入中國鐵路公司任職,獻身鐵路事業,參與京張、川漢、粵漢等鐵路建設,一生成就卓著,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1919年4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