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正在成為一項日趨稀缺的資源,為此,國家把節能降耗作為一項基本的國策,同時各個行業都開始普遍關注能效問題,IT行業也不例外。相關研究顯示,IT行業本身的能源消耗已經與航空業基本相當。事實上,IT行業除了在行業本身實現節能減排上擁有很大的空間外,其在幫助其它行業節能降耗方面也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這一點尤其體現在IT與“兩化(即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中,可以大量應用IT技術來實現能效的管理、實現流程的優化,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同時,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以全球能效管理專家作為自己定位的施耐德電氣有限公司,在能效管理方面擁有非常全面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平均可以提高35%的能源利用效率。施耐德電氣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其在能效管理方面究竟有哪些高招?日前計世傳媒集團副總編孫定獨家專訪了施耐德電氣全球高級副總裁、APC大中華區總裁黃陳宏博士,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IT助力能效云
孫定:最近聽到您多次談到能效經濟和能效云的概念,您能否給我們解讀一下其具體含義?
黃陳宏:國家早在“十二五”計劃的時候就提出今后5年我國單位GDP的能耗要下降16%,這是能效經濟概念的起源。實際上,能效經濟概念的本質就是強調衡量經濟的發展不僅要看經濟發展速度,還要看能源消耗,是否做到了能效的提升。而能效云概念的提出就是為了支撐能效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對云計算這一全新商業模式的一個補充,即要把云計算和IT以外的國民生活、生產和經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很多時候人們談云計算把它局限在IT的范疇,比如信息系統、處理數據。其實,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云計算能有效提高能效,它代表了可持續發展,這是中國社會當前面臨一個急迫的問題。以智慧城市為例,由于城市居民的平均能耗是農村居民的兩倍或者兩倍以上,所以城市化進程越快,城市的能源壓力就會越大。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如果能把城市的能效做好,整個國家的能效就會明顯改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把智慧城市作為能效云的一個基本構架,除此之外還有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樓宇和智慧家庭等,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需要云計算來支撐。
施耐德電氣作為全球能效管理專家,在上述幾個領域我們都有很好的能效解決方案,施耐德電氣的解決方案能幫助行業提升至少35%的能效。這是我們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價值。
孫定:施耐德電氣如何通過自己的解決方案來實現35%的能效提升?
黃陳宏:在能效管理方面我們有很多技術和辦法,具體到施耐德電氣旗下的APC,我們的重點還是在數據中心的建設上,通過云計算數據中心的建設來支持云計算的發展。首先從數據中心全方位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來看,我們擁有業界最全的云計算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不僅包括前端的供配電、樓宇管理、安防,還包括暖通以及機房空間中除了IT設備以外的所有數據物理基礎設施,通過有機的集成實現高效的協同,再加上我們的DCIM平臺StruxureWare的有效管理,從而真正實現綠色高效。而另外一方面,我們除了可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外,還可為客戶提供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服務,確保能效的持續提升,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今天中國的數據中心建設發展得非常快,而且數據中心的建設都是向大規模、集成化的方向發展,這是適應云計算對于IT基礎設施的要求。與此同時,很多中小企業也開始做自己小規模的數據中心。但無論是哪種數據中心,都要面臨著一些挑戰。
現代數據中心面臨的挑戰
孫定:在您看來,現在的數據中心普遍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黃陳宏: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不斷發展對數據中心產生了新的挑戰,它們對數據中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具體而言,這些數據中心的管理者有以下一些需求:
1.云、數據、網絡的實時性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數據中心7×24小時運行,必須要持續運轉,所以對供電系統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
2.數據中心中刀片服務器、高端存儲等高計算密度設備越來越多,它們要運行會產生大量的熱,必須把這些熱量帶走,也就是要高效制冷。
3.數據中心的整體體能耗不容小視,要提高數據中心的能效。中國的數據中心用電量已經占到所有生活電量的7%,而且增長速度相當快。
4.數據中心的可用性要求越來越高,持續不間斷的高效運營需要更好的軟件和更好的服務,數據中心管理也就是DCIM系統需要跟進。
5.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
在這些現實的需求下,數據中心的管理者必須重新思考數據中心的管理和運維,尤其是節能環保,因為電力成本是很大的投入。另外,就是數據中心如何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業務需求,實現快速部署的問題。這對數據中心管理者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數據中心的建設周期一般都很長,所以如何快速部署是一個問題。
孫定:如今,數據中心對足夠的可擴展性、快速部署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您看來,有哪些可以應用的技術?
黃陳宏:數據中心的快速部署是一個新需求。過去,我們建一個數據中心,可能至少需要十幾個月的時間,如果從土建算起可能要幾年的時間。而現在,通過新的技術建立和部署一個數據中心可能只需要幾天甚至幾分鐘。比如,現在流行軟件定義的數據中心,支持通過軟件的方式來快速為關鍵業務提供所需要的數據中心資源。
另外,數據中心模塊化的趨勢也有利于數據中心的快速部署和維護,并且降低初期投入。傳統數據中心是一次建成的,初期成本大,而業務成長慢,造成浪費。如果采用模塊化以后,無需一次建設到位,可以根據業務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更多資源。比如,我們近期承建的一個2.5萬平方米的超大型數據中心,建設周期只有5個月時間,PUE值只有1.5,如果采用傳統技術是難以想象的。
看好2014
孫定:您如何看待今年中國IT行業的發展態勢?
黃陳宏:說到中國的IT市場,我認為今年還會有比較大的壓力,其實IT市場的活力幾年來一直有待提高,特別是高端市場。但是,數據中心不一樣,我非常看好今年的數據中心市場。
數據中心在中國或者云計算數據中心在中國是一個剛性需求。因為數據中心關系到國計民生,數據中心的重要性就像發電廠一樣,在移動化、云計算的拉動下,新的數據中心會不斷涌現。
另外的一個市場是傳統數據中心的升級改造。中國的許多數據中心是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建成的,現在隨著在業務的發展,電源供應、帶寬等各方面都出現了問題,需要升級換代。更重要的是能耗太高,比如很多的舊數據中心PUE值都是3.0以上,能效低,散熱較差,現在需要改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相信今年的業務會很好,當然我們自身也要努力,也要繼續豐富和完善我們的解決方案,加強對客戶的服務,始終把客戶放在第一位。
采訪手記采訪手記
最大挑戰是應對變化
黃陳宏博士掌管施耐德電氣旗下的APC以來,在2年多的時間里, APC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APC已經從傳統的UPS、制冷等產品供應商轉型為解決方案供應商。而在APC人眼里,這種變化可能更為直接和具體。
在他們看來,黃陳宏帶來的一個明顯變化就是上下級之間直接的溝通方式。現在黃博士與其下屬員工的溝通都是直接的,不用相互揣測,這讓整個公司的效率得到大幅的提升。而且,在這種溝通中黃博士還潛移默化地讓員工接受了企業文化的“十六字方針”——客戶第一、業務第一、人盡其責、團隊協作 。
“黃博士對于我們的直接影響就是,我們不會輕易對我們的客戶說不,也不會輕易對我們的銷售說不。這種改變來自于讓所有的人都認同以客戶為中心,這可能是從根本上給公司帶來的變化。”其某一下屬介紹說。
談及這些變化,黃博士告訴記者,這一切改變都源于市場的變化、技術的變化以及客戶要求的變化。實際上應對變化正是他當前面對最大的挑戰。
“因為我們這個行業發展得非常快,不管是數據中心物理基礎還是云計算,技術演進都非常快。市場在變化、客戶需求在變化,我們就必須變。這是市場教給我們的。”黃陳宏表示。
的確,黃博士的職業經驗讓他對市場的風云變換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進入施耐德電氣旗下的APC之前,他曾就職于北電網絡的美國及中國公司,歷任大中國區副總裁、總經理及運營商部總裁等職務,見證了電信行業一次大洗牌。現在他正在將自己職業生涯的這些寶貴經驗帶給現在工作的公司。(文/鄒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