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偏愛“大”的國度。大房子、大汽車是很多人畢生的追求。對企業而言,規模大似乎也意味著更好。以往,不少企業確因規模增大帶來了效益的提高。但大也可能產生決策機制失靈、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產生“規模不經濟”。
5月底,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在接受鳳凰衛視采訪時,坦承自己在“事業爬得這么高時,感覺相當“缺氧”,再度表達了“企業大并不好,企業小才是美”的想法。
的確,不少企業家發現,企業規模大了以后,需要決定的事情多了,決策過程也復雜起來。企業在管理機制和職能等方面,不知不覺地滋生出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弊端。這就是大企業病。
以上世紀80年代的通用電氣為例。當時它的業務范圍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一個管理層次12個、雇員40萬人的“經濟恐龍”。但隨著業務擴張,大企業的病癥也凸現出來:投資過度多元化、業務分散化的弊端日漸顯露,銷售額雖在增長,但每股收益和投資收益率在下降。通用電氣面臨競爭力下降、股東和董事會的不滿等重重困難,顯出衰敗之相。好在,20世紀最偉大的CEO之一、有“經理人中的經理人”之稱的韋爾奇出任CEO,通過機構改革和業務調整拯救了通用電氣。
中國也有不少企業染上了大企業病。多年來,不少國企一直被詬病為“大而不強”。千億元級的巨無霸海爾也曾坦言,管理失控和官僚化始終是企業的一個隱憂。
在大面積需求井噴的年代,大批量市場需求會掩蓋一些大企業病,拉動組織繼續前行。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個性化需求明顯、單次需求量級減少但品質提升的“小需求”時代來臨,一些大企業病的癥狀就無法矯飾了。
2004年起,IBM推進一系列變革,整合了集團所有五大產品線,打散重組,推出面向12個行業的62個解決方案。其核心就是在轉型服務商的基礎上,細化產品,應對軟件客戶的“小需求”。“從此,IBM營銷不再以產品為中心,而是向客戶銷售解決方案。”
這不僅是消費品市場的特點,而且是一個時代的特點。2010年才成立卻在最近兩年聲名大振的小米公司,5000個員工中有3500人做服務,1500人做研發。沒有生產,沒有渠道。“因為小,所以專注,所以聚焦,所以可以揚長避短.這些都是真切的小米之美。”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也提出要“做小”。為此,海爾提出了小微企業的機制,通過“大做小、小做大”來留住企業利潤,掙足市場份額。海爾給予分拆出去的小微企業以充分的自主權,企業創造價值以后可以分成。海爾還將現場的決策權、小微企業的自主用人權和自主分配權,交給經營體。海爾的轉變,代表著傳統企業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的思考和率先變革。
馬云曾在不同場合闡述“因小而美(small is beautiful)”的理念:“現在比的不是你的機器有多快,或你的設備有多少,而是你轉變自己以滿足市場需求的速度夠不夠快。”“我堅信,影響生態系統的關鍵因素不是獅子、大象,而是微生物。”
在好大喜功的浮躁環境中,企業追求做大。而在如今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一家小而美的公司,是符合當下的需求與潮流的。
中國經濟社會的未來,或許也要“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