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混合制不是為了混合而混合,而是應該看這種混合到底能不能真正讓混合制下的企業發展起來,成為世界級的一流企業
2013年年底《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相繼落地。但對于混合所有制的各種辯論還在持續升溫。其中尤以股權問題最受關注。國企管理者擔心,國企不能控股,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民營老板則認為,如果自己的企業不能控股,就沒了話語權。這成了混合制改革過程中的一大困擾,也造成了混合制實質層面的落地難。
面對《國企》記者提出的這一話題,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才讓表示,《決定》對此已經進行了很好的解釋,“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他認為:“市場化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只要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的事情,都可以去嘗試。對于中國鋼研這樣的科技央企而言,股權比例并不重要。各種所有制資本應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總之,一切改革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企業經營得更好,能發展得更好。”
改革再出發
《國企》:從1985年科技體制改革中被推向市場至今,中國鋼研已經走過了近30年的市場化道路。現在回過頭去看,中國鋼研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改革歷程?
才讓:說老實話,最初中國鋼研從事業單位轉換成企業非常艱難,幾十年形成的工作模式很難一夜切換。中國鋼研就是做科研的,她的員工,特別是骨干員工,就是一門心思想著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就想發表文章,獲取專利,報獎評級,最后要當教授、做院士。鋼鐵研究總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所有任務都是由原來的國家部委協調分配的。所以,以前根本就沒有要擴張的想法,沒有為錢發過愁。但是變成企業后,一切都要改變。不發展企業就沒有前景,不賺錢企業就難以生存。
1985年,國家對中國鋼研斷奶斷糧,減撥中國鋼研的事業經費,要一幫不懂市場的知識分子自己賺錢養活自己,一下子我們就變成盲人摸象了。這對我們沖擊非常大,當時管這叫“逼良為娼”。1985年改革開始到2009年真正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中國鋼研經歷了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
例如,在管理模式上,當時的最高決策機構叫黨政聯席會,就是院長、書記等班子成員在一起議事。會議不定期,有事就開,沒事就不開。黨政聯席會就是黨委參與管理,行政負責指揮,并沒有嚴格完整的議事規則。今天的中國鋼研建立了自己的董事會。董事會議事是有規則的,嚴格按照董事會發表獨立意見,各個董事擁有獨立的一票。會議有嚴格的時間界限,該開的就必須開。董事會提出要求和方向,執行則有公司管理層。管理層有總經理辦公會制度,也有議案的提出、事情的決定等一套程序。
把大事和小情分開以后,中國鋼研做到大事不糊涂、方向不出錯、戰略有部署。同時,生產經營中需要及時解決的事情,迅即應對,快速解決。
中國鋼研從一家傳統的科研機構,逐漸轉變為目前能夠在市場海洋中自由游泳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可以說,正是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國家市場、社會市場、企業需求,以及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中國鋼研改革自身,走向市場。
《國企》:在新一輪國企改革大背景下,作為科技型央企的中國鋼研將如何重新定位?
才讓:十八屆三中全會有很多新的提法、新的舉措、新的概念,其中發展混合所有制是大家高度關注的一個熱詞。中國鋼研是百分之百國有,多少年來是在體制內生存發展并發揮作用的,所以這個提法本身對我們就有較大刺激。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指出,企業要真正作為市場的主體,以市場為主要的資源調配手段,企業就要像企業。企業是為股東謀利的,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為老百姓提供產品的,或者為特定對象包括國家提供專業服務。
企業必須有社會責任感。它不光是賺錢的機器,養活員工,吸納就業,還有很多的社會責任需要承擔。國務院國資委歷任主任,包括李榮融和王勇以及新上任的張毅等領導,一再強調央企的特殊屬性、國家使命和政治使命。同時,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殊途同歸的,都是要為股東創造價值,為社會提供產品,都是要善待員工,和員工一起成長。
因為歷史的原因,國企和民企發展的路徑不同,成長的背景不同,一些社會責任、政治責任的承擔上也各有各的特點。國有企業有很強大的資源背景,政治責任、社會責任要求較高。民營企業的體制比較新,機制比較靈活,市場化意識強,獲取資源的能力不同于一般企業,特點也很明顯。
中國鋼研對改革定位的態度積極務實,也很開放。我認為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要增強市場化、規范化的程度,要向真正獨立自主的競爭主體發展,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并不是說一定要機械混合,國有企業必須有民營資本才能發展,或者民營企業必須有國有企業背景才能生存。大家都要借助各自的優勢,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在市場競爭環境下,讓中國企業能夠加入世界俱樂部,能夠自如地在國際舞臺上應對競爭和挑戰。
國企要能夠自由游泳
《國企》:您指出國企市場化是混合制的方向。那么,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標準才算市場化?
才讓:國有企業在這些年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的國企與過去的國企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計劃體制下,國有企業是政府的附屬品。這些年來,尤其是2003年國資委成立以后,中央企業做了一系列的改革調整,數量上從196家縮減到了今天的113家,同時進行了考核、管理、運營、風險管控、干部制度等重大的改革調整,國有企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2006年以后,逐漸推行董事會試點,對國有企業的決策和運營體系帶來了新的生機。過去都是領導說了算,按紅頭文件辦。現在國有企業建立了新的管理構架,有了自己的公司章程、董事會議事規則、總經理辦公會規則,與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逐漸接軌。
如果國企在市場上能夠自由游泳,能夠不斷在發展中體現價值,我覺得就是市場化的表現。非市場化的行為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國企》:這一輪國企改革,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國企在走向深度市場化?
才讓:這個觀點我同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市場化等一系列措施,都是為了讓國有企業兼收并蓄、自我改造,真正地走向市場,變成市場競爭的主體,更能市場化地配置資源。通過這種調整和配置,國有企業固有的一些問題和不足能夠得到改善、調整和提升。換言之,就是整個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更高,使用效率更高。這就是改善社會經濟發展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體實踐。
不跨界會被圈死
《國企》:您此前曾說過“傳統領域不跨界會被圈死”,這個跨界是指什么?
才讓:我很同意時下的一句流行語:要么跨界發展,要么等著被打劫。跨界有三層意思。首先,跨界不是讓一個搞科研的改行去賣醋、辦餐廳、辦洗澡堂,而是要讓他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接受新技術,接受新商業模式。我們常講有過時的產品,但不會有過時的行業。比如第一產業,農業過時不過時?絕對不過時。但是工作路徑、生產方式要做出重大調整,否則就不能適應時代發展。
中國鋼研的確有技術優勢,在許多傳統領域里屬于權威。但是,事物在不斷發生變化,技術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比如3D打印,它就是一種以數字模型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材料,通過快速掃描、逐層熔焊(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產品的技術。中國鋼研如果僅僅滿足于傳統的粉末冶金加工方式,就會被淘汰。因此,要不斷調整、更新,要去關注新技術、新領域。
其次,有些相關的交叉學科,發展速度很快,必須關注甚至介入。如果我們僅僅把自己定位在傳統金屬材料狹隘的范圍內,就做不出新花樣來。必須和其他材料、其他方向相結合,探討交叉學科。比如金屬材料在很多領域可以有替代品,如碳纖維、金屬陶瓷和其他復合材料,不關注就不行。因此,純粹的金屬材料要向復合材料、多功能材料轉變。這也叫跨界。
最后是商業模式的跨界轉化,過去中國鋼研是坐堂的知名“郎中”,坐在家里替人“把脈下方”。全國的冶金企業和相關行業,大到“上天入地”,小到衣食住行,需要的特殊金屬材料都來找我們。不需要走出去找市場,去問企業需要什么。那是在資訊相對隔離封閉的狀態下,現在這個世界是完全信息化、透明化,有價值資訊的傳遞和獲取方式有了革命性的變化。中國鋼研必須通過橫向聯合和縱向整合,與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結成利益綜合體,探索新的合作與商業模式,這樣才能既有利于中國鋼研的發展,又有利于民族工業的進步。
混合制比例不設底線
《國企》:這一輪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與上世紀90年代初被質疑為國企私有化的改革有什么不同?我們應該從私有化中借鑒什么?
才讓:當年的這個情況,縣、市級國企可能存在,省級和國家級的并不多見。上一輪改革在當時對中小企業還是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也不全是私有化,是轉制、改制。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管理者收購、職工持股等方式,由于沒有建立起改制規范,存在個別國企將改制的資產低價出售的現象。
過去的國有企業負擔比較重,下崗、分流壓力很大,通過轉制解決一批主輔分離,比如把企業的學校、醫院都分離出去,這個改革確實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
不過,在本輪國企改革中,國家和政府早就有所布置和防范。今年初,國務委員王勇在央企負責人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混合所有制中員工持股一定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防止重蹈歷史覆轍。國企市場化和發展混合所有制是方向,但在改革過程中,不管是混合所有制還是員工持股,一定要按規范行事。首先要合理合法,其次國有資產不能流失,再次要實現企業間優勢互補,最后要能夠解放生產力。
《國企》:混合制改革過程中,國企有沒有設置股權底線?比如國企和民企混合,由誰來控股?中國鋼研對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沒有一個控股比例?
才讓:這要因事而異。總體沒有底線。從個例來說,如果某些領域主要依靠民企的資源那就交給民企。但是有些關鍵領域,必須控制在手就只能國企控股。因此股權底線不是沒有,而是要看是什么業務、什么產品來具體分析。
如果產品與技術是國企的強項,民企入股只是作為財務投資人,那國企就得控股。但如果說資源、市場都在合作的民營企業一方,其生產組織能力還非常強,那控股權就給民企。要個案處理、實事求是,沒有說多少股比就行,多少股比就不行。
發展混合制不是為了混合而混合,而是應該看這種混合到底能不能真正讓混合制下的企業發展起來,成為世界級的一流企業。因此也就沒必要設定一個股權比例標準,誰在混合制企業中能夠真正帶領企業發展,就讓誰去控股。
當然,對中國鋼研集團國有控股占多少比例,那不是我說了算。這要看國家把我們劃在哪一類,采用什么方式來管理。如果中國鋼研劃在充分競爭類,那照樣可以國務院國資委占51%股權或者50%以下的股權,都有可能。如果劃到特殊功能類,劃到工業類,那基本就是國有控股了。中國鋼研下屬的公司還是從實際出發,不去設限。我們作用明顯,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企業發展,就我們控股經營。如果民營企業能經營得更好,能發展得更好,那中國鋼研可以技術和資金入股,不僵化追求控股權。
新一輪國企改革,對于技術優勢明顯的中國鋼研而言還是大有作為的。中國鋼研可以借此東風,施展合縱連橫,充分發揮技術對產業的影響力、對資本的帶動力、對資源的整合力。我相信,以市場化為轉型方向的中國鋼研在本輪國企改革中將會有更精彩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