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國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必須有誠意。這是改革成敗的關鍵
據媒體報道,四維圖新5月21日晚發布公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已批準公司控股股東中國四維向騰訊公司轉讓股權事宜。股權轉讓后,中國四維與騰訊持股比例相差僅1.3個百分點,公司將沒有實際控制人。這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發布以后,央企的首例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
與此前相關國企公布的改革方案和思路來看,此次四維和騰訊的合作,有十分鮮明的特點和參考的價值。
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來說,能夠將實際控制人的地位讓出,與騰訊處于同一水平的股權比例,可以說是非常開明的舉動。而正是這一舉動,四維圖新的社會影響將大大提升,市場競爭力也將大大增強。而對騰訊來說,能夠通過參與四維圖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僅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占領新的發展領域,而且可以充分運用航天科技集團的技術能力,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四維圖新與騰訊的戰略合作,堪稱是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大典范。
事實也是如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僅僅是明確了目標和方向,到底如何建立混合所有制,怎樣的混合所有制才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的健康,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能否吸引到其他所有制資本,能否讓其他所有制資本的顧慮消除,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因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要的不是“眼球效應”、“概念效應”,而是實際效果。其中,放不放、放到什么程度、如何放,是改革能否產生效果的關鍵。
消除混合所有制的“概念癥”
混合所有制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在上一輪國有企業改革中,就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實行了混合所有制。所不同的是,此次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概念,雖然理論上并沒有多少創新,內容上也基本一致。但是,具體實踐上有很多的矛盾和問題。因為,它已經涉及改革的核心,涉及矛盾的焦點。亦即改革的重心要轉向過去不敢碰、不能碰、無法碰的大型國有企業和壟斷企業,甚至還包括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國有企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仍然按照概念談概念,按照概念談改革,就有可能一事無成。以石油、電力、通信企業以及茅臺等提出的改革思路來看,要想實行混合所有制,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多情況下,會讓人產生誠意不夠的感覺。因為所有的想法,都沒有能夠突破壟斷這個框框。壟斷不除,其他所有制資本進入以后,會有什么好結果,應當不難判斷。難怪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公開揚言,如果不能控股就什么都別談。
顯然,四維圖新的改革是值得其他企業借鑒的。而要借鑒成功,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政府的觀念問題。所以,對混合所有制問題,必須消除“概念癥”,多些從內涵和本質上去思考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突破混合所有制的“操作難”
回顧上一輪的國有企業改革,總有一種做夢的感覺。也就是在稀里糊涂當中,就將地方80%以上的國有企業改完了,而且改得那么的胸有成竹和毫無顧慮,而且多數是被經營層不費吹灰之力地拿到手,且造就了相當一批暴發戶。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一輪改革的“后遺癥”也開始逐步暴露了。一方面,改了但未能改好的企業,“民營化”以后,企業不穩定的責任仍然落到了政府身上;另一方面,成為富翁的經營層以及戰略投資者們,隨著各種案件的暴露,上一輪國企改革中的暗箱操作、國有資產流失等方面的問題,也逐步浮出水面。
于是,面對即將到來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操作就成了十分現實而重要的問題之一。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要求,要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
而在上一輪改革中,也存在“操作難”的問題,但各地在政績渴求下的摸著石頭過河中,難題都被地方政策“消化”了。新一輪改革,自然不會再有地方政策的因素,難度也遠高于上一次。
把握混合所有制的“關鍵點”
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提出了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概念,那么,就必須堅定地向前走、向前推進。顯然,要達到這個目的,不僅需要國有企業愿意接納,也需要其他所有制資本愿意參與,不僅國有企業在改革中沒有顧慮,也需要其他所有制資本沒有擔心。只有形成良性互動,改革才能真正順利推進。
顯然,改革有沒有誠意,是最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諸多事實證明,沒有誠意是很難將改革工作做好的。過去30年,特別是前20年,能夠在改革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待改革的認識和態度,更直接地說就是誠意。亦即讓參與改革的人,沒有因為改革而受到影響,也沒有因為改革而失去應當得到的利益。
考慮到新一輪改革的重點是壟斷領域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不僅涉及的面很廣,影響的范圍也很大。特別在利益調整方面,比已經改革過的國有企業力度要更大。如已經明確的可以向非國有資本敞開大門的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7大領域,如果沒有誠意,是很難真正將大門敞開的。
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非公有制資本迫切希望進入到這些領域,但又十分擔心進入以后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享有應有的話語權。認真貫徹,這就需要在改革的誠意方面給其他所有制資本一顆“定心丸”了。否則,推進的難度將相當大。
為什么王健林等民營企業家對參與國企改革是否具有控股權那么在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擔心話語權的問題,擔心讓戰略投資變成財務投資,甚至連財務投資的資格都沒有,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所以,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股權結構,如何讓各種所有制資本能夠在企業形成公平的話語權,十分重要也十分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