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方電網在廣東中山啟動建設格蘭仕(中山)家用電器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項目。項目總裝機容量6萬千瓦,預計年均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項目運營25年,運營期總發電量預計14.3億千瓦時,是目前為止全球最大單廠分布式光伏項目。
該項目總投資超5億元,由南網能源公司利用格蘭仕中山生產基地65萬平方米的廠房屋頂資源建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投資、運營和維護,預計2015年6月投產。項目建成后可進一步促進企業的清潔生產:一是改善企業工作環境。二是降低企業用電成本。三是用電高峰期更有保障。四是企業更加節能環保。
一流企業大學建設標準發布
9月25日,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的教育專家及大唐大學、海信學院、如家管理大學、神華管理學院等企業大學校長,齊聚國網技術學院,共同參與評審一流企業大學建設標準,并啟動了2014年最佳企業大學排行榜工作。
此次“一流企業大學建設標準”由國網技術學院與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學院研究提出,從7大模塊22個指標50個要素幫助企業大學進行一流對標。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標準成果具有較強的引領性、科學性和可執行性,是中國企業大學從成長走向成熟的一個里程碑。
本次會議還啟動了2014年最佳企業大學排行榜工作。評選活動已成為企業大學對標競技、診斷自身優勢與不足的良好契機。
中國海域首次發現深水大氣田
9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宣布,“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日前在南海北部距海南島150公里,1500米深水區測試獲得高產油氣流。
“海洋石油981”今年1月在陵水17-2的油氣田開鉆,8月18日,測試證實該探井獲得高產油氣流,日產天然氣約160萬立方米。陵水17-2測試成功創下多個第一:我國海域第一次自主發現深水高產大氣田;“海洋石油981”深水鉆井平臺第一次深水測試獲得成功。
武鋼電工鋼產品進入印度市場
近日,印度國家標準局向武鋼股份發出證書:經印度審查、檢驗、認證,武鋼股份生產的取向和無取向電工鋼產品與相應印度標準完全一致,武鋼股份有限公司具備以上兩類產品的質量保證能力。這標志著武鋼產電工鋼產品全面具備進入印度市場的資質。此次認證通過的電工鋼產品共計21個牌號。武鋼電工鋼產品以其有效的質量保證能力,獲得印度專家認可,為武鋼拓展海外電工鋼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
水光互補項目龍羊峽二期開建
近日,又一全球最大水光互補并網光伏項目——中電投黃河公司龍羊峽水光互補二期530兆瓦并網光伏項目在青海省共和光伏產業園開建。
龍羊峽水光互補二期530兆瓦并網光伏電站是黃河公司繼龍羊峽水光互補一期320兆瓦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后建設的又一座全球最大水光互補并網光伏電站。
龍羊峽水光互補二期項目的開工建設,不僅促進了青海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還將改善海南地區的能源結構和電站周邊的生態環境。同時,在增進少數民族地區安定團結、經濟發展等方面將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C919大型客機開始結構總裝
2014年9月19日9時19分,C9 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中國商飛公司新落成的總裝制造中心正式開始機體對接工作,前機身與中機身開始按照既定工藝裝配流程進行對合。這標志著C919大型客機項目研制邁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步。
C919大型客機由中國商飛公司設計研發中心進行設計,分別由中航工業成飛、洪都、西飛、沈飛、哈飛和航天特種材料及工藝技術研究所、浙江西子航空工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制造,由中國商飛公司總裝制造中心負責總裝。目前,首架機前機身、中機身-中央翼、中后機身、副翼已經通過中國民航局的適航檢查。
首屆中國國際黃金大會召開
9月11日至12日,由中國黃金協會和世界黃金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黃金大會在北京開幕。1800多位來自全球的行業精英匯聚一堂,共享盛事。
大會由高峰論壇、行業展覽及專題活動三部分組成,共舉辦論壇活動23場。高峰論壇以黃金礦產、黃金投資、黃金消費三大板塊為主線,并以此為重點進行深入研討和交流。論壇全體會議包括開幕式、黃金市場發展論壇和黃金礦業巨頭高峰論壇,主要圍繞黃金市場和黃金企業的發展與合作進行深入解析與對話。
首座離岸式海島發電廠投產
9月17日上午11時7分,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設計的國內首座“離岸式”海島百萬千瓦級火力發電廠——浙能六橫電廠2號機組通過168小時試運行,正式移交生產,標志著國內首個按天然氣排放標準設計建設的百萬電廠新建工程全部移交生產。
六橫電廠新建工程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六橫島,列入浙江省“十二五”重大電力項目實施計劃。工程建成后將實現煤電供應無縫聯接,有效緩解浙江省用電緊張局面,有力促進浙江海洋經濟的發展。
科技創新促國企發展
9月5日,在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組織的《改革發展·2014國企系列報道》第三期“國企科技創新”訪談中,邀請了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李新亞,中國兵裝集團總經理助理、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寶林,就國有企業如何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等議題進行了交流。
近年來,國有企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關頭,需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而實現轉變的重要支撐之一就是科技創新。訪談中,李新亞就制造技術革新和投入及研究院的“收益+公益”雙重屬性管理創新做了介紹。張寶林則主要介紹了企業在科技研發方面的創新成果,分享了長安汽車科技創新模式的經驗。(趙閃閃)
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緊密融合
“在未來,制造性企業必須借助數字化、智能化快速向制造+服務的方向轉變,實現全產業鏈價值的提升。”9月25日,在京舉辦的中國集團公司促進會第11屆中外跨國公司國際年會上,中國南車集團黨委書記劉化龍表示,要想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競爭中占取先機,信息化發展是關鍵。
此次大會以“互聯網與產業革命”為主題,眾多工程院士、專家和央企代表深入探討后認為,傳統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取決于與數字信息、智能控制和電子網絡融合的程度和速度。大型企業要抓住機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更深層次地推動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與傳統產業升級。與會者認為,企業要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產品的設計、制造、管理、銷售的全過程,以提高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本次年會由中國集團公司促進會、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數字信息與安全產業聯盟聯合主辦,北京經濟技術投資開發總公司承辦。(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