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腐敗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問題,但是與其他國家的國企相比,我國的腐敗狀況尤其嚴重,形勢很嚴峻。單看經常曝出的高額職務消費就已經觸目驚心。這也是一種腐敗。”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對《國企》記者說。
陜籍律師王榮利被譽為“民間反腐敗研究第一人”、“中國企業家犯罪研究第一人”。今年年初,他推出了《2013年度中國企業家犯罪案例報告》。梳理王榮利歷年來發布的相關報告可以發現,2010年,該數據犯事國企高管均貪“即將突破”千萬元;2012年,人均貪腐高達3000萬元;2013年人均貪腐1935萬元。國企高管犯罪人數也逐年增長,涉案金額居高不下,足見“前腐后繼”。
腐敗是多誘因觸發的行為,包括心理、價值觀、文化和社會性等諸多問題。那么,中國式腐敗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是中國貪瀆文化的影響

近年來一系列貪腐現象說明,腐敗者的價值取向是盡快占有更多的財富,滿足感官和讓他人羨慕所產生的主觀享受。然而,貪污腐敗現象日益增多,為什么基本上沒有遇到文化上的反抗呢?
這與中國傳統的貪瀆文化有一定的關系。可以說,現在權力尋租的腐敗現象正是中國古老貪瀆文化的一種延續。
所謂貪瀆文化,就是中國主流文化不明確反對的,貪官、腐敗者們的習慣思維和習慣行為。有學者撰文指出:“古代的封建官吏無論是合法的收入或非法的收入都是靠權力取得的,所以為了實現最基本的財產欲望就必須首先追逐權力。但是,封建官僚是一個整體,個人權力的取得、鞏固和實現都必須依靠上級和同僚的提攜和關照。而輕視公德重視私人關系正是中國傳統人際關系的一個特點,‘有來無往非禮也’這一古老誡律使人際關系中的利益交換具有一種道德含義。因此,一個人在仕途上要想真正得到上級的提攜和同僚關照,賄賂或請客送禮就既順理成章又暢通無阻。”
而中國人衡量是否成功的標準,往往只看他能占有和享受多少社會資源和財富。這就是我們主流文化長期對貪瀆文化曖昧的根源。這種文化心理一定程度上缺少對腐敗現象的有力抵制,甚至認同助長。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和“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這樣的習語,簡直就是對貪污賄賂的鞭策和勸進。
前述學者指出:“正因為如此,近20年來,愈演愈烈的權力腐敗才根本沒有遇到文化上的反抗。更為糟糕的是,不少人在自己沒有能力加入瓜分國有資產行列的時候,可以痛罵權力尋租現象和腐敗分子。而一旦自己具有了參加瓜分的‘資格’和能力,便也毫不猶豫地把手伸進‘國有資產’這只口袋里。公民自律精神如此之差,原因就在于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中國古老貪瀆文化的遺毒和影響。”

2012年,有評論人士注意到了中國政府機構和企業中出現腐敗現象的社會文化背景。“阿里巴巴存在于中國社會中,而中國社會目前很多人是沒有價值底線的,加上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所謂‘厚黑學’深入人心的影響,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一個企業(即使是像華為、阿里巴巴集團這樣的大企業)的抗爭力量是多么的渺小!”
二是過于重視人治的力量
中國歷來重視人治而忽視法治,表現在企業管理上更多地強調道德的作用。華為總裁任正非曾強調“徹底拋棄一切私心雜念”的重要性。他以“無私”來要求自己并影響別人,可見他是個“道德主義”者。而國有企業中,以個人道德品質來規范企業行為的更是比比皆是。
剖析那些淪為腐敗分子的人,幾乎是道德品質較差的人,或者都是從道德品質上出問題開始的。為此,中央提出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特別強調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以提高拒腐防變能力。《中央企業領導班子和領導人員綜合考核評價辦法(試行)》規定,對領導人員“素質”的考核包括政治素質、職業素養、廉潔從業三方面的內容,主要是對“德”的考核。
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必須不斷提升品德素養。這是自然的。強調道德沒有錯,但若完全仰仗道德來管理企業就可能出問題。正如媒體評論員所稱,“‘拋棄一切私心雜念’的說法我們耳熟能詳。在那個‘狠斗私心一閃念’的年代,實際上是人性最為黑暗的年代。‘私心’根植于人的基因深處,不是用一些口號所能驅逐拋棄得了的。后來人們發現人不可能完全‘大公無私’,于是又提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種更接近人性的口號。但是,不管什么口號,都只能訴諸人的道德自覺。而‘自覺’是沒有行為約束力的,因此是不可靠的”。
三是權力尋租空間巨大
發生在企業內部的腐敗,與發生在政府權力中的腐敗,在表現形式上不太一樣,但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腐敗者掌握了過多的市場資源。
政府對經濟運行掌握了過多的行政干預權力,企業有求于審批官員,從而使政府內部產生了權力尋租空間,導致官員產生腐敗。發生在企業的腐敗行為,則主要是由于企業掌握了一定的市場資源,產業鏈上下游的生產商、供應商都有求于這個企業,通過向相關人員行賄來得到市場機會。
比如,華為員工能夠涉腐,是他們手中握有一定的權力。作為發展迅速的名企,華為有大量的上游采購權,供應商、經銷商都不敢怠慢華為的采購人員。由于華為提供的硬件和軟件的解決方案沒有標準定價,采購時存在操作空間,就給員工以吃回扣、拿返點的可乘之機。
同樣,在阿里巴巴集團的快速擴張中,很多員工獲得了權力。在沒有制度監督的情況下,權力尋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即便是每月工資只有數千元的店小二,他們手中的權力或許就可以掌握很多大賣家的“生死”。在供求關系不平衡的情況下,體系外就會自動尋求平衡。很簡單,一些賣家就會通過行賄的手段來獲取稀缺資源,店小二也很難在沒有監督的體制下靠自己的價值觀來抵御這種不斷進攻的賄賂。于是,腐敗的產生是必然的,甚至是大規模的。
通俗地說,只要具有代理身份,掌握了稀缺資源,不管是高管還是普通員工,不管是民企、國企還是政府機構,都存在腐敗的道德風險,將稀缺資源變現以謀取私利。
上述三個原因,基本上是中國式腐敗的產生源頭。由此可以看出,反腐敗斗爭將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系統工程,其中制度創新是首要的,文化創新和人的塑造是根本。而要想解決企業腐敗,在人的塑造之外更關鍵的是規章制度和多重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才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