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鄉下探望外公外婆。我從小在城鎮長大,雖然也經常到農村的親戚家做客,但從來都沒遇上過割禾。這次可好,正好是農村雙搶季節,農民們正忙碌著割禾呢!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見全家人都去收割,我也興奮地加入搶收行列。臨行前媽媽對我說:“割禾很辛苦,第一次割禾,你能堅持住嗎?”我拍拍胸脯說:“保證沒問題,你們等著瞧。”外公給了我一頂草帽和一把鐮刀,我便跟在他們后邊,來到了稻田邊。田里金黃色一片,稻香陣陣,在太陽照射下,沉甸甸的稻穗仿佛是一條條黃金。一陣微風吹來,“黃金們”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山坡上已是一片熱火朝天,人們割稻禾的“沙沙”聲、打谷機的“吱吱”聲、人們暢談豐收的歡笑聲……交織成一首豐收之歌,在田野上回蕩著。
我迫不及待地割了起來,剛開始割禾我感到很新鮮很好玩,可是怎么也割不好,總怕劃到手。再看看其他人,速度快如迅雷,而我割得又慢又亂。我站在一旁,仔細地觀察媽媽是怎么割的。只見媽媽先彎下腰,右手拿著鐮刀,左手抓起一把禾稈,用鐮刀向下一砍,禾就整整齊齊地割了下來。我恍然大悟,學著媽媽的樣子割了起來,果然快了不少。我一開始還干勁十足,但不一會兒就滿頭大汗、口干舌燥,越來越力不從心,真想打退堂鼓回家去。外公見狀,心疼地說:“晴晴還是先回家吧!剩下的我們來割。”媽媽卻看著我笑著說:“可不能當‘逃兵’哦。”我想到來時信心滿滿的樣子和自己說過的話,大聲地說:“我絕不當‘逃兵’,等我休息一會兒就繼續。”我在樹蔭下休息了片刻,又埋頭苦干起來。這時我想起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終于體會到這首詩的真正含義,知道農民伯伯的辛苦了。
外公外婆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山溝,交通不便,信息封閉,大型的收割機在這里根本就用不上,所以“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是這里的真實寫照。通過這次割禾,我深深體會到農民種田的艱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我要努力學習,將來發明一種廣泛適用于山區收割的機器,解放山區的生產勞動力。
【指導教師:黃振文】
點評
首先,這篇習作的選材比較新穎,第一次割禾的經歷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其次,習作敘述完整,將割禾的全過程清晰地記錄了下來。再次,習作通過自己割禾的笨拙和媽媽的熟練的對比、自己前后的內心活動的對比,表現出收割之不易。最后,習作引用李紳的名詩,道出了珍惜糧食的中心思想,升華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