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性解放運動在美國風行一時,其主題是反對性別歧視,爭取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和政治經濟權利的女權運動,同時要求改變基督教禁止離婚的戒律,主張婚姻自由。上世紀90年代,性解放運動傳進了中國。
改革開放10年后,中國的年輕一代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情感桎梏和壓抑后,對于西方世界洶洶襲來的性解放運動本著“吃干抹凈”的原則照單全收了下來。老祖宗在男女之間教育了幾千年的“發乎情,止乎禮”瞬間被篡改成了“發情,止禮”,而那溫情脈脈的道德面紗也都被婚前性行為、同居、通奸、婚外情給扯了個稀巴爛,其中個別女青年們在這場運動當中突然發現了自身的性優勢和其所能置換來的價值。這仿佛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暫不說想嫁入豪門從此過著不勞而獲的生活的女性有多少,就是原來被大家所不齒的二奶或小三也變得多了起來。用性優勢來換取物質,再也不需要遮遮掩掩,女人們大大方方討論,男人們大大方方接受。這似乎早已背離了性解放運動的初衷,不可控的變成了毫無底線的道德觀淪喪運動。直到現在,女性道德也是在時時刻刻被秀著底線,大家似乎也司空見怪,絲毫不覺得有違和感了。
作為一本關注女性的雜志,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如果女性的性覺醒僅僅是領悟到自己可以以自身的性優勢來獲取物質生活,而不是增強女性意識,在社會屬性上獲取主動權的話,那真是所有女性的悲哀。我們天天喊著與男性之間的不平等或來自男性的歧視,可也許阻礙我們進步的不是性別的或社會的原因,而恰恰是我們自己本身。我們致力于幫助女性建立自尊、自愛并自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我們的性優勢。波蘭諾獎女詩人辛波斯卡說:“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無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辯解, 因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礙。”
讓我們攜手,跨越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