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棄醫從文
“學醫救助的只是國人的肉體,而拯救國人的靈魂更為迫切。”
1904年,24歲的魯迅是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里唯一的中國人,他選擇學醫的初衷是救活像父親那樣的病人,并在戰爭時救助傷員。但是,一次課間播放的幻燈片里,魯迅目睹了國人麻木圍觀日俄戰爭期間對中國人的屠殺,突然意識到學醫救助的只是國人的肉體,而拯救國人的靈魂更為迫切。于是他改變想法,最終決定用筆桿子喚醒國人麻木、沉睡的心。
畢淑敏:棄醫從文
“我不喜歡當醫生,因為醫生看到的永遠是愁眉苦臉。”
1972年,不滿17歲的畢淑敏成為藏北第一批女兵。3年后,她被派往新疆軍區軍醫學校學習,回到軍區連續做了5年軍醫后,于1980年轉業回北京進工廠,做醫務所長、主治醫師,直到1991年成為專業作家。前后行醫22年的畢淑敏,對醫生職業的情感很復雜。她曾經說過:“說實話我不喜歡當醫生,因為醫生看到的永遠是愁眉苦臉。每天一開門看到的不是捂著肚子就是一瘸一拐的人,從沒有誰快快樂樂地來看病的。”
孫中山:棄醫從政
“行醫只能救助很少的人,而革命卻能救中國的億萬大眾。”
他醫術精湛,名噪一時,但是卻覺得醫術救人有限,而世上最大的權力是政治,政治既可為“大善”,也可為“大惡”,中國人的苦難均源于“不良之政治”,因此決定改“醫人”為“醫國”——這個人就是國父孫中山。曾經母親見他長年奔波,心疼規勸:“革命的目的在于救人,行醫的目的亦是救人。同是救人,何必東奔西跑?”孫中山答:“母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行醫只能救助很少的人,而革命卻能救中國的億萬大眾。”
郭沫若:棄醫從文
“醫生至多不過是醫治少數患者肉體上的疾病,要使祖國早日覺醒起來斗爭,無論如何必須創立新文學。”
文豪郭沫若也曾是一名醫者。1918年,郭沫若考入日本福岡九州帝國大學醫科。求學期間,由于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大量外國名家的作品,郭沫若發現了自己在文學方面的興趣,并逐漸將精力的重心轉移到文學創作和翻譯上來,之后寫出第一篇小說《牧羊哀話》。雖然獲得了醫學學士學位,但郭沫若并沒有選擇醫生這個職業。他對朋友說:“醫生至多不過是醫治少數患者肉體上的疾病,要使祖國早日覺醒起來斗爭,無論如何必須創立新文學。”
羅大佑:棄醫從藝
“仍然認為當年的醫生經歷對創作影響很大。”
羅大佑出生在醫生世家,父親、哥哥、姐姐都是醫學院畢業,他順從父母的意見,選擇了醫科,并做了一年多的醫生。但在發現自己音樂方面的潛質后,羅大佑毅然決定棄醫從藝,家人不同意便鬧“家庭革命”,對父親說:“如果再逼我回來當醫師,就和你脫離父子關系。”就這樣,羅大佑終于走出了自己的路。雖然不做醫生了,羅大佑仍然認為當年的醫生經歷對他的創作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