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這是眾所周知的二十四節氣歌。節氣指一年中的二十四個時節來劃分這些時節相對固定的時間點,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今天,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五六月份的節氣吧!
立 夏
由來: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的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并不一致。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于22℃為夏季的標準,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還處于“門外無人問落花,綠蔭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炎炎了。
習俗:
迎夏儀式: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是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對美好的向往。
斗蛋游戲:那日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后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于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后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立夏“稱人”: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稱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只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稱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稱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稱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稱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小 滿
由來:小滿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里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
飲食: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清涼嫩香,營養豐富,醫學上多用苦菜來治療熱癥,古人還用它醒酒。寧夏人喜歡把苦菜燙熟,冷淘涼拌,調以鹽、醋、辣油或蒜泥,清涼辣香,吃饅頭、米飯時,如有苦菜,會使人食欲大增。也有用黃米湯將苦菜腌成黃色,吃起來酸中帶甜,脆嫩爽口。有的人還將苦菜用開水燙熟,擠出苦汁,用以做湯、做餡、熱炒、煮面,各具風味。
芒 種
由來:芒種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分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到了芒種時節,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
習俗:
送花神: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安苗: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煮梅: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由來: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之時。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
風俗:
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
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