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陽是明代文學家。他性格詼諧,非常愛才,常出聯命對,借以考試后生們的才華。他在江西督學時,有一個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時,他就開玩笑說:“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現在我出聯讓你對,對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丟‘夢陽’的人。”于是他隨口念道:“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這分明是借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和西漢時期的辭賦家司馬相如同名做文章,以其名同人異,切合當時的現實。當然,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說李夢陽這個童子比不上他這位大文學家李夢陽。其實,李夢陽這個童子也很有才學,他略加思索即對:“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
魏無忌即戰國時期魏國貴族“信陵君”,就是竊符救趙的公子無忌。長孫無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此聯以其“無忌”,雙關兩人不要顧忌。李督學覺得有理,非常贊賞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馬上改變了態度,經細心考察,證明他確有才能,于是親自推薦,予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