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哈來到寫作課堂,只見W博士笑盈盈地走上講臺:“我們今天來學習‘描寫人物之符合人物身份的語言’。”
“請問W博士,能否舉個例子呢?”馬小哈撓了撓頭,一副迷惑不解的樣子。
“好!”W博士喜歡有人提問,他笑瞇瞇地說,“大家看!”轉身一指,電子白板上出現了一段文字:
一天傍晚,下雨了。農民們高興地說:“真不錯,再下大點就好了。”“這鬼天氣,”擺露天燒烤攤的老板埋怨道,“今晚的生意沒戲了!”“沒辦法,只好開慢點了,真耽誤事。”司機無可奈何地說。路上的行人可慌了:“這老天爺,沒帶雨披,這可慘了。”
“從這幾句話中可以看出,人們的身份不同,對同一事情的想法是不一樣的。”W博士意味深長地說,“于是說的也就理所當然不一樣了。”
“馬小哈!馬小哈!”W博士連叫了幾遍,馬小哈才緩過神來。
“簡直是在聽故事啊!”馬小哈意猶未盡地說,“還有哪些?”
“接著看!”W博士得意地說。
“好嘞!”馬小哈高興得跳了起來。
W博士接著又說:“這樣的例子課文里可多啦!像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月下槳聲》一課中的‘我’和那個紅衣女孩兒的語言,就非常有個性。如果不告訴你是誰說的,只讀給你聽他們的話,你能猜中是誰說的嗎?為什么?”
“對不起,剛才錯了……”
“錯了什么?”
“你們把錢算錯了。”
“不會錯吧?剛才是你看的秤,是你報的價,你說多少就是多少,我并沒有……”
“不是,是你們多給了。”
“我知道!我知道!”W博士剛讀完,馬小哈站起來毫不猶豫地回答,“第一個說話的是那個紅衣女孩兒,第二個說話的是作者!”
W博士點頭表示贊同:“你是怎么聽出來的呢?”“這……”馬小哈搔搔頭皮。突然,他眼前一亮。“從說話的內容上就能聽出來。”這是馬小哈的聲音。“說得好極了!同學們在寫文章時也要寫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語言。”
W博士意猶未盡地說:“今天只是初步學習了語言描寫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馬小哈笑呵呵地說:“W博士,今天收獲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