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許多書上有關于北極光的描述,但只有你親眼看到它,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種極大規模的高能粒子呼嘯而來,激烈地沖擊大氣而引起的極大規模的發光現象。
1981年冬,我到瑞典北極圈觀測和拍攝北極光。北極地區的冬夜是十分寒冷的,我一個人在山坡小松林里等待極光,支在雪地里的照相機架結滿了白霜。8點過后,突然在北方的天空出現一抹淡淡的白色光帶,離得很遠,幾分鐘后,它慢慢地消失了。一會兒,在方才出現光帶的附近,又有一抹光帶出現,也是東西走向,在開始出現的一頭有個亮邊,似乎在變亮。粗看整個光帶像中國書法那漫不經心的一橫,頭重尾輕。細看光帶中間有光亮的豎紋在慢慢移動,也是十分鐘左右開始變暗。這兩次激光像是一段序曲,告訴站在雪地里的人不要離開,精彩的演出馬上就要開始。我做好準備,但沒有想到它的到來是那么驚心動魄。我正注視那兩段“序光”消失的夜空位置時,突然,幾乎就在我的頭頂上,一片宏大的光幕垂了下來,強烈的黃白色的光把地面灌木叢的影子都顯出來了。在我的想象中也沒有這樣的景色,它巨大寬廣,驚心動魄,霎時山坡的森林,地面上的樓房,都顯得渺小了。它橫貫半個天空,看它遠處一端,好像直落地面,這個帶色的巨大光幕在慢慢游動著。一些細小的光束又在整個光帶內扭動、彎曲和飄移,大光帶一邊運動,一邊改變容貌,一會兒折疊起來,一會兒又展開,再一會兒它分成了兩束。一束由一條像游龍似的光帶變成垂滿半個天空的卷曲的幕布,幕布的下邊緣還鑲了一個亮邊。在十分鐘內,整個“演出”由天空左邊移到右邊,但無論怎樣變化,它連成一體并不碎裂。歷時約20分鐘,它慢慢變淡、消失,最后在夜空上留下淡得幾乎看不出來的一片白色的殘跡。這時在原先出現“序曲”極光的地方,還有一段其貌不揚的極光唱著尾聲。
那天晚上我看到了各種形態的極光,等到極光不再出現時,我已經手腳麻木,趕快抱起照相機跌跌撞撞奔回住處。已經兩點鐘了,我仍然興奮得毫無倦意,無論誰看見這種大規模的極光,都不可能無動于衷。我心里有一個急切的念頭,就是快些把我看到的極光景象告訴國內的朋友們,特別是那些和我一起查閱過中國古代極光記載的朋友們,他們一定很高興分享我的喜悅。
讀后思考
1.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其貌不揚:
(2)漫不經心:
2.北極光是怎樣產生的?
3.最后一次出現的極光有哪些特點?
4.文章一共寫了三次極光,前兩次是略寫,后一次是詳寫,為什么要這么安排?
5.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