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上盛傳的一篇初中生周記如此寫道:“我以為下地獄才要吃餿水油,沒想到從小就開始吃。”以非食用性的飼料油制造成食用油給民眾食用,臺灣煉油技術可謂獨步全球,如果不是一位農民鍥而不舍的追索和檢舉,使事件連環爆開,假油恐怕還會一直假到天荒地老。樂觀的看,這或是臺灣向下沉淪的停止鍵,反轉的號角。
相對于全島上下一片“不知該吃什么”的憤怒、迷惘,繼而無力,沒有新聞的出版業依然默默地交出一本本的大書、好書、紀念版……都說書是“精神糧食”,好吧,雖然這個說法有一點俗套,至少我們的“精神糧食”生產力旺盛,無畏于閱讀的凜冬。譬如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她相信閱讀能讓孩子自主學習,于是徹底改造了學校發霉的圖書館,并采用各種方式成功翻轉了一翻開書就睡著的孩子,這就是《愛讀書》要報告的故事。
繪本不只是繪本,《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是兒童文學家幸佳慧指引大人如何透過繪本建立孩子重要的觀念,譬如性別差異、生而平等或保護動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家教老師吳曉樂根據真人實事寫出的九個“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臺灣家庭風景的切片。
《人渣文本:給“露出世代”的特急件》是網絡上超紅的大學流浪教師周偉航寫給“露出世代”,“有本事就跳出來大干一場吧”,千千萬萬別在二三十歲就安分低調地死去。
《想入非非》即屬于“露出世代”的故事。李郁淳,一個時尚雜志記者拋下工作到東非大陸旅行了一百二十天。
人渣文本同時出了一本非典型教科書《人渣文本的政治倫理學》。
歷史一向是站出來講話、做事的人寫出來的,但有個前提,必須熱血和本事。
戰后臺灣第一部婦女運動史問世了!扛下此一重責大任的是臺灣婦運推手李元貞。她九年前從教職退休,以九年之力,三十余萬字,寫下她親身見證的大小戰役,從喚醒女權意識到今時今日的深耕性別議題,這是《眾女成城:臺灣婦女運動回憶錄》。
《臺灣·能·革命》作者方儉是環保運動老將,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這是他的第二本書,上一本是1990年的《核能馬戲團》。二十五年來方儉始終如一,但當局政策也始終如一,電力霸權也始終如一,方儉要透過這本書說的是,不要被官方和財團公布的數字騙了,展望未來,電力與資訊必須民有化,也就是人民要奪回天賦的發電權,“每個人都能夠發電,應該發電,必須發電,同時擁有自己的資訊、自己的權力,而不是等著讓臺電、政府施舍……”
“發電是基本人權”,這對臺灣人來說,像是過去只能存在于幻想,未來卻可能真正實現的革命。
一邊是無良但富可敵國的商人,一邊則有不斷從土地長出的工運人士、環境保護者、地方文史工作者……微小卻堅定的發聲,逆風而行,有時孤單,有時有人并肩同行。
書寫是邊緣者的戰斗位置,穿透風的歌聲。
《風吹日炙》是甫過世的攝影家邱德云以黑白的鄉土寫實攝影為苗栗家鄉對象留下的影像,再透過報導文學家陳淑華的追尋,以文字演出舊日生活微物的光彩。這是一本攝影書,出版艱難的時刻,還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一本毫無暢銷可能的攝影書,理想不死。
《丹里的肖像》是畫家吳松明以畫、文字和情感對家鄉貢寮的回望與刻畫。這里,舊名“丹里”的家鄉,日軍曾經從此登陸,有著半農半漁半礦的百年聚落,更是核四廠和島區。這本書可以和去年出版的《水梯田:貢寮山村的故事》相互注解。但如果核災發生,第一時間死亡的就是這里。
也是一個保護土地的故事,《護土親水:郭中端與她心中美好的臺灣》。郭中端是臺灣景觀界的傳奇,她在美國還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就被已故的前宜蘭縣長陳定南力邀回臺,主持冬山河親水公園的案子,至今二十年,她接的每件案子都和水有關,而她的理念,不是硬生生做出一個“景”,而是專心于處理基地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先將地形塑造好,找到適合環境的主題、地景和植栽,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去完成。攝影家張照堂是這樣說的:“……當規劃執行后,要能看見溪里的石頭,聽見樹林里的風聲與鳥聲。這么簡單的要求,今天在臺灣竟也變得那么奢侈”。
是很奢侈。建設即破壞,臺灣已經走到必須努力保護未受污染的土地,以及修復被破壞的自然景觀這一步,但能夠做到怎樣的程度,也許就要看人,看崩壞的人心還能不能夠修復,看吵吵嚷嚷的人,愿不愿意在大自然中安靜下來。
除了土地,我們也看見了移工和新住民。
這一次,顧玉玲追蹤了越南移工返鄉之后的故事,走一遍他們回家的路,刻畫來去臺灣的越南移工,在遷移與返鄉中拼博的片刻人生,書名《回家》。《外婆家有事》則是《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他長達八年,貼身接觸東南亞移工的第一手觀察。
看見之后,必須慢慢地靠近、了解。
我們也回望一段段被動亂抹去的小歷史。“灣生”,1895年到1946年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灣生回家》記錄了灣生后裔田中實加一段十二年的身世追尋之路。《南風如歌》是一位日本阿嬤鈴木的臺灣鄉愁。《一九四六,被遺忘的臺籍青年》是第一本記載兩岸交流史上第一批正式到大陸留學的臺灣人,作者為年輕的文史工作者鐘明宏。
大多數時候,我們所看見的都不是真實,影像呈現的更加不是,真實,搖搖晃晃在秋天的芒花碎影里。
兩岸的真實是什么?
《無岸的旅途》是資深媒體人李志德在走訪政治與兩岸新聞十余年后,以臺灣視角分析兩岸交流十年歷程的第一本書,關于臺面下的私誼與角力,關于臺灣的未來。
臺灣紀錄片熱潮走了十年,郭力昕《真實的叩問》,臺灣的一本關于紀錄片的評論專書,他的批評或許嚴苛,但也只是在媒體失職的年代,期待紀錄片導演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以抵抗濫情又遮蔽真相的主流媒體。
《卻顧所來徑》是學者單德興深度人文訪談的系列作品,受訪者有王文興、哈金、林永得、余光中、齊邦媛、劉紹銘、李歐梵、周英雄。
《歌不斷》是流行樂樂評人王祖壽三十年功力的的一次爆發,一部臺灣流行音樂史背后的歷史。
李國修離開人世一年,其弟子黃致凱獻上《李國修編導教室》。
《黃金魚將·撒母耳》是導演魏德圣失業日記新版,古怪的書名典出《圣經》。
在多元書寫題材的擠壓下,純粹的小說和散文和詩越發的小眾,卻是一群堅定的小眾,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推出了50萬冊紀念版,如果有一本小說十年來都被閱讀,從三十歲到五十歲,跨越三個世代,那就是這本《傷心咖啡店之歌》。
資深作家呂則之長篇小說《悠悠瘋狗天》寫一段2009年回望六十年前日據末期的歷史,一名戰死南洋的臺籍日本兵的幽魂返回現實世界的澎湖。王定國的《誰在暗中眨眼睛》,25個短篇寫出世間男女無言以對的情愫。年輕世代的林佑軒,第一本小說《崩麗絲味》被譽為“一本綻放性別議題光芒的小說”。
相對于華文創作,大書輩出的翻譯書籍顯然寂寞許多。
十月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小說家蒙迪安諾,照例又是一個臺灣不熟悉的名字。《戴眼鏡的女孩》和《暗店街》已經絕版,由四年前出版的《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獨撐。
村上春樹照例沒有得獎,但他的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還是比得了諾貝爾獎的諸大師受歡迎。
仿佛是天注定,海明威經典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也在同一時候重現。秋日重生的經典,還有全新校定本的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卡爾·羅哲斯《成為一個人》亦推出修訂再版本。這本書問世至今超過半世紀,原來是為心理治療者而寫,意外銷售上百萬冊,作者推論原因在于“一個人在努力嘗試邁向他想成為的那種人時,看到這些文章,多少會讓他覺得對自己的抉擇比較有信心”。
成為一個想成為的人,有時候不是堅持,而是勇敢地放棄,重訂目標,這是《放棄的力量》要說的事。
《紙的挽歌》,伊安·桑塞姆寫出的不是紙的安魂曲,而是紙的過去與未來,一座紙的博物館。
《烹》是飲食作家麥可·波倫從最古老的烹飪形式——烤肉出發的一場飲食溯源之旅,揭露了烹飪技術如何在工業文明中沉淪,無限適合于此時此刻食安風暴中的臺灣。
《茱莉雅的好時光》是烹飪巨人茱莉雅(Julia Child,大陸譯作朱莉婭·查爾德)的傳記,對,梅莉·史翠普在電影中飾演的那一位。
《第四級病毒》因為伊波拉病毒的而重新出版。《伊斯蘭國》帶領世人認識ISIS,它已經不再只是恐怖組織,而是一個國家。《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以原創性的手法,精密的細節,刻寫出了百年前戰火的浮生相。
最后,年度大書中的大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繁體字版正式在十一月中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