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人
作者:卡爾·羅哲斯
譯者:宋文理
出版社:左岸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由本書所輯錄的21篇文章來看,羅哲斯的心理治療理論幾乎毫無例外地,是從治療者開始談起的。首先是有個人前來向治療者求助,然后兩個人接觸了。而后,理論的核心展開——治療者應具備的條件是什么?所以,治療者乃是這場引發改變的關系中,居于結構性關鍵地位的人物。就此而言,他和醫師、律師的關鍵性毫無二致。但是,話說回來,這位治療者是怎樣運用他的關鍵地位呢?
符號帝國
作者:羅蘭·巴特
譯者:江灝
出版社:麥田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1970年,巴特宣稱日本將是符號產制與消費的終極國度。如今,將此書置于日本戰后重新崛起、各類商品風行全球的脈絡,會發現巴特或許無心插柳,卻極為精準地預言了日本當代文化經濟的核心構成:操作符號、制造意義、深植人心。這對與日本有著深刻復雜關系的我們來說,正是重新探究日本有別于歐美、另類現代性的一個閱讀起點。
我們都在說什么
作者:鄭也夫
出版社:橡實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語言除了表達的功能外,還能沉淀、演變、傳頌、復活;語言會留存線索、軌跡、形式、創作;語言讓我們解開歷史懸案,重現社會場景,發覺生活美感;語言讓我們更認識人類,更了解自己。作者在語言社會學的筆耕上,展現了探索趣味、知識厚度、獨到見解各方面的實力與魅力。擔任起語言偵探,穿越在史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生物學各領地之間,旁征博引、觸類旁通、歸納推敲,把歷史社會生活和我們串接起來。
回家
作者:顧玉玲
出版社:印刻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他們是穿越國界的積極行動者,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盤算利害、做出選擇,并大膽付諸行動。只是他鄉異地,鬼影幢幢,封閉的勞動環境、不穩定的居留身份、有限的社會網絡,都成為旅程中不可知的人為陷阱。險境無以回身。曾經,家是在海外打拼的他們守護的目標,但回家的路,卻是那么漫長迢迢;縱使回家,家從來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內在既是支離破碎,也是糾結網羅……
休書: 我的臺南戶外寫作生活
作者:楊富閔
出版社:遠景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楊富閔最新散文集《休書》,延續解嚴后臺灣偏鄉囝仔的特殊視點,通過文史閱讀詮釋與個人心靈探索,發展出一套既歸納又演繹的敘事形式,加上敏銳觀察力與個性化語言,《休書》以更靈活的結構設計、更從容的語調,借由意識意象的推動,緩緩向你述說什么是臺南、戶外、寫作與生活。
誰在暗中眨眼睛
作者:王定國
出版社:印刻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他牽引讀者的眼睛,一步一步走進故事核心,總是在最后展現一刀斃命的絕活,直刺讀者的心。王定國把我們帶回到現代小說之初始處,還原小說這份現在經常被遺忘了的功能──張開眼睛認知看似平凡的現實底下,藏著一點都不平凡的復雜遭遇與感情。
雜貨商的兒女
作者:洪玉芬
出版社:遠景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雜貨商的兒女》從故鄉出發,為猶如汪洋孤舟的臺灣黑手產業做第一手見證;書寫商旅路上相遇相知的友人;只身獨闖,來去窮鄉僻壤的驚險歷程與心情體悟,無論廣裘無盡的土地、多元種族的非洲,亦或綠色參天、樂天知命的南美洲,原來的非久留之地,竟都成了有情天地。天涯行走,越是路途遙遠越見心靈的澄澈,借旅行思索生命的內涵、照見生活的本質與意義。
德國小鎮
作者:約翰·勒卡雷
譯者:梁永安
出版社:木馬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一名臨時雇員失蹤,同時還帶走許多可能影響英德兩國關系的極機密檔案。特納受命挖出這臨時雇員的一切,直到找出叛逃者與他帶走的資料。仿佛一座在德國境內、被孤立的小鎮,亞倫·特納向所有居民打聽、刺探、恐嚇關于判逃者的資料,卻發現沒人愿意說出真相;每個人都有一塊守口如瓶的地方,每個人似乎都不希望失蹤的臨時雇員被抓到,只要檔案回來就好……
在地球的最后幾個晚上
作者:羅貝托·博拉紐
譯者:趙德明
出版社:遠流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全書共收錄十四篇短篇小說,每一篇都彌漫著憂傷流亡的民間傳說氛圍,很多讀起來都不像虛構的小說,而是真實事件的記錄、個人的回憶。博拉紐深刻刻畫了他摯愛的智利失落的一代,描繪了一整代年輕人群像。事實上,書中人不僅是博拉紐深愛的同胞,更是作家自身的真實寫照。
箱型車里的梭羅
作者:肯恩·伊格納斯
譯者:陳俐雯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一個平凡的大學生,卻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不甘為金錢失去自由,他勇敢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到阿拉斯加挑戰冰雪攀峰、搭便車橫越北美大陸、念研究所期間,他躲在校園一角,窩居在一輛車上達兩年。這是他選擇的人生:一個現代湖濱散記的真實故事。
明天到阿爾卑斯山散步吧
作者:角田光代
譯者:黃碧君
出版社:日出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當一行人抵達標高2320公尺的小屋時,視野可見之處全被染成白色,幾乎連前方數公尺都看不見,必須頂著快被風吹走的身子才抵達屋內。角田跟著同伴一一穿上雪靴、固定在腳踝的尼龍保暖物等裝備時,內心的蹊蹺感迅速放大:我想像中的在山里散步的快樂遠足呢?怎么會變成這副重裝備模樣?到底這是一趟什么樣的健行之旅呢?
水田里的媽媽
作者:楊渡
出版社:南方家園
出版時間:2014年11月
《水田里的媽媽》曳引家族史的線軸,祖先落腳臺中烏日,伴隨大歷史的浪潮,走過日據時期、國民黨遷臺,社會轉型期……父親不甘固步于農村,決定開創鍋爐制造的事業;母親被迫逃亡,卻始終堅毅強韌,維系一家燈火。家事衍續的同時,臺灣社會也不停告別過去,迎向未知。走過農業轉型的落寞晚景,走過工商業繁衍的喧嚷,“家”如一扇眺望歷史洪流的舷窗,見證臺灣社會的諸多異變。
視覺對比家居風:
改變家具擺設的空間再生法
作者:提姆·藍道爾
譯者:陳敬元
出版社:山岳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英國Amazon百大專業室內設計書!由頂尖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提姆·藍道爾,引導新手掌握形狀、色調、布置、風格等13項對比原理,4幅全彩拉頁完整分解空間擺設技巧,適合活用于各領域的室內設計圣經!
救命工具
作者:高橋大輔
譯者:謝敏怡
出版社:一起來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本書列出高橋大輔所珍藏的45項工具,每一項都寫著一段驚險故事。一支手電筒、一個壞掉的指南針、一把小刀、一個拋棄式浴帽、一個免洗筷紙套,這些工具不止拯救了探險家當下的生命,也在孤獨與危險環繞的探險旅程中拯救了探險家的心靈。
陪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
國際志工的微小力量
作者:朱永祥
出版社:木馬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作者擔任國際志工服務近20年,這段期間,他碰見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式各樣的問題,處理過太多龐雜不同的狀況。書中將他這些年遇過的大小事件精華做一整理,以真實故事性的方式呈現,對國際志工所產生琳瑯滿目的疑惑一一解答。你能從這故事中找到答案,也能因此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服務和給予。
為1%的人服務的經濟學
作者:約翰·偉克斯
譯者:張嘉文
出版社:商周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了解經濟固然不算很容易,但其復雜度也絕對沒有超過對于政治局勢的理解。本書作者透過犀利直白的語言,點出為什么當今英、美及歐洲的經濟政策,在服務絕大多數人民上面幾乎是失敗的。本書指出了經濟學的另一條出路:透過公部門投資、扶貧政策和減少各種形式的經濟歧視,讓經濟學回歸到99%的利益。
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后
作者:諾瑞娜·赫茲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本書作者諾瑞娜·赫茲為大學教授、經濟學家、策略大師、作家暨講師,帶我們了解這個凡事數位化、什么都要上網查一下的時代,隱藏著什么樣的騙局、迷思與機會,讓我們用全新觀點看待網絡世界,學會善用真正的專家知識,解決工作與生活上的大小難題。掌握書中10個步驟,讓你看到老虎看到蛇。
男閨蜜:33個姐妹淘沒辦法跟你說的愛情真心話
作者:夏東豪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亞洲最帥氣男閨蜜夏東豪老師,首次走出電視,將畢生愛情秘招,整合成讓你不再為愛受傷的愛的真理!愛情逆商高的人,遇到愛的挫折時不會哭鬧生氣、憤恨報復,而是以心平氣和的態度正視問題所在,透過33個姐妹淘沒辦法跟你說的愛情真心話,讓你在愛里、愛外,都幸福美滿!
老師, 你會不會回來
作者:王政忠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全臺灣最窮的平地鄉之一,在全南投稅收最少的學區,在被荒煙蔓草包圍的校園里,在“九二一地震”無情摧毀全倒的建筑中,看王政忠老師如何克服弱勢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花費15年的時間打造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海市蜃樓IV:臺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作者: 姚瑞中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透過LSD成員們第一手拍攝、撰寫閑置現場的踏查記錄,不難發現這些閑置空間的形成原因盡管錯綜復雜各有來由,但是歸咎其源卻來自相似的理由:原先規劃功能因時空背景變遷而消失、建設政策與民意需求脫節、規劃不夠周全等,導致這些空間盡管耗費公帑大肆建設,卻只能完全荒廢。在《海市蜃樓IV》中,更特別可以看見機關建物更新后閑置無用的原行政建物的荒廢、缺乏維修經費的老舊建筑等。
休日手帳
180度改變人生的52個假日提案
作者:佐藤傳
譯者:黃薇嬪
出版社:遠流
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為了排解壓力,在假日你拼命血拼或品嘗美食,最后卻有一股罪惡感?在假日睡掉一整天,到了假日傍晚,你因此而感到空虛?到底要如何讓肩膀真正放松,感受到正面的雀躍與成長?想要拓展新可能的你,請打開人生這本手帳吧!
本書收集了52個能夠為你帶來小小靈感的點子、訊息、小作業、練習,正好配合一年52周,找回初心,成為一個充滿創意、能量源源不絕的人。
字型散步:日常生活的中文字型學
作者:柯志杰,蘇煒翔
出版社:臉譜
出版時間:2014年11月
如果你看過小林章的《字型之不思議》,你對于西洋文字設計里所蘊藏的工夫,一定多少有所觸動跟理解,對于生活周遭出現的文字,也開始有不同的看法。文字再也不只具有功能性,文字隨著我們對字型設計的拆解與認識,有了不同的意義。這就是一本由字型研究愛好者所寫,帶你看、幫你拆解、讓你看懂字型表情的專書,帶你跳脫“字型盲”的專書。
我們都是食人族
作者:克勞德·利瓦伊-史陀
譯者:廖惠瑛
出版社:行人
出版時間:2014年11月
本書為法國結構主義大師利瓦伊-史陀于1989年至2000年間,應意大利《共和報》(La Repubblica)之邀所寫的十六篇專文集結。相較《憂郁的熱帶》《野性的思維》《結構人類學》《神話學》等巨著,利瓦伊-史陀這次以社會時事為出發點,探討當代議題、語言、文明演變及社會結構。這些文章以報紙作為媒介,因此具備清晰簡潔的性質,使讀者更容易進入利瓦伊-史陀的細膩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