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承擔著人才培養、科研創新與服務社會的三大核心職能,三項職能交相融合、相輔相成。本文以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計劃為基礎,探索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服務社會、產學結合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青年教師 深入企業行動 服務社會 產學結合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008-02
近年來,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提高高等學校教師的教學與實踐能力,調整師資結構,加強產學結合,完善教師培養,企業聘請師資機制都做出了明確要求。而各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文件,積極響應,鼓勵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圍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服務企業和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為目標,組織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實踐活動,發揮高校科技智力資源優勢,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鍛煉和培養青年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更好地培養創新人才和服務社會,推進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依據《湖北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組織實施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計劃的通知》的進一步指示,規定承擔該行動計劃的負責人,須由相關高校青年教師全職赴企業基層一線進行鍛煉。在行動期間,要求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掌握基層技術建設過程,考察相關基層行業技術人員的需求,幫助企業進行人員培訓與管理,以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研究的角度為企業基層技術的開展做出指導,參與企業技術的研發等活動,進一步做到產業與學科相結合,將科學技術成果化。這也為進一步做好學校與地方經濟企業產學研合作建設架起了橋梁。
盡管目前各大高校為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克服青年教師缺乏企業經歷,欠缺實踐能力等弱點,都積極做出了響應,紛紛鼓勵青年教師參與企業行動。但從實踐的過程與結果來看,收效不大。因此,有必要對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的方法與途徑進行深入探索,建立起配套的長期機制,才能將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落到實處,更好地實現高校青年教師人才的培養,實現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結合。
一 地方政府制定優惠政策,組建良好的企業基地庫
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條件,是實現學校與企業相互促進、產學結合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地方政府積極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將產學研進一步整合,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地方高校與企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地方政府制定優惠的政策,有效地增進企業對教育的重視與配合,也是實現項目的重大保障之一。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積極組織下,由一些信譽度高、社會知名度高、基礎條件扎實的企業牽頭,組建成能夠與高校青年教師進行合作的企業基地庫。這樣,能有效避免青年教師的無的放矢,同時也能將校企合作落到實處。
二 高校青年教師轉變觀念,樹立社會服務意識
目前,高校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較為淡薄,并未注重自身專業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這無疑影響了部分青年教師對深入企業行動不夠重視,無法將產學結合落到實處。青年教師深入到企業中去,既是對自身
專業知識的實踐檢驗,同時也是青年教師接受再教育的過程。因此,在明確了這一影響青年教師深入企業的因素后,應要求高校青年教師盡快轉變傳統教學觀念,認清教育形勢,樹立起正確的社會服務意識。只有加強青年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才能將青年教師的專業理論服務于企業,作用于社會,提高教育的服務質量,促進當前素質教育的發展。同時,高校應多方鼓勵青年教師走出校門,參與企業行動計劃,深入企業基層一線,參與企業研討,了解技術研發與產品最新動態,參觀走訪企業生產第一線,獲悉企業訴求,使高校教師意識到自身實踐能力的不足,需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與水平。
高校青年教師觀念的轉變與社會服務意識的強化,能進一步加強高校專業課程結構的優化,同時也能更好地推進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同時,也有利于高校青年師資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合理地進行專業課程的設置和課程結構的調整,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高校教師深入企業,了解實踐動態與社會需求,能反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青年教師走入企業第一線,憑借自身深厚的理論知識與素養,可以為企業員工提供理論基礎培訓,充實并提高員工的素質,同時也是將教師自身的理論付諸實踐。另外,教師也應當多參與企業產品的研發,了解市場需求,幫助企業進行人才培訓與管理,這些都大大增加了教師直接接觸市場的機會,同時也能讓教師直觀清晰地了解到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對此有了清醒的認識后,教師更能在課堂中有的放矢。教師在深入企業的同時,可以開設相關課程,將實踐服務于課堂。通過教師的企業研修,為學生展示企業文化,以企業為課堂,使學生了解書本以外的領域,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實踐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的體現,是將社會需求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為更好地完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做出有益增補。
三 建設校企合作交流平臺,深化校企合作
高校青年教師在深入企業基層的行動中,發揮自身理論優勢,參與企業各方面經營活動,無疑是在高校與企業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橋梁,甚至是拓寬了企業與高校合作交流的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深企業與高校的合作,為高校聯系企業,開展企業與高校的合作項目等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此外,高校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能夠將校企合作這一平臺擴大化,促進了高校的教學與就業緊密結合,有利于推進教師的課程教學模式改進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對高校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為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增加學生就業機會都大有裨益。同時,更是為高校與企業間實現課程體系開發、師資人才互通、學生培訓基地的建設,以及資源服務外包的優化等提供了全平臺、全方位的深入合作。
高校教師利用深入企業行動計劃,進入企業研修,參與企業產品研發,甚至輔助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都為促進教學與就業緊密結合提供了保障。高校教師利用深入企業行動,可以為高校學生獲取更多的就業及實習的機會,甚至與企業進一步合作,建立長期合作模式,將企業建成高校學生的實習基地,這有助于高校學生在畢業進入社會之前,獲得企業實踐實習的鍛煉機會。與此同時,企業也能在高校輸送的優秀學生中,挑選符合企業用人標準要求的人才,直接納入企業人員隊伍,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實現雙贏。這一做法無疑推進了高校的教學與學生的就業工作緊密聯系起來。此外,這一做法也加大了高校學生的就業壓力,可讓學生通過企業實習的機會,了解行業動向,在工作實踐中體會社會競爭的壓力,反思自身學習的不足,找出自己的奮斗方向和目標,為學生的職業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高校教師在這一合作模式中,不僅加強了自身能力的鍛煉,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輔助。只有教師深入企業,將理論聯系實踐,才能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從市場的角度輔助學生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就業前景與方向,幫助學生更好、更合理地規劃人生藍圖。
四 完善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的評價激勵機制
高校教師深入企業行動,無疑有助于高校教師自身的發展、高校與企業合作,將產學結合,使科學技術成果化。但在實際操作中,還需要進一步對青年教師深入企業的行動做出完善,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評價激勵機制。
擁有一套科學完善的評價激勵體系,能夠在高校教師深入企業行動中,對教師的理論實踐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故在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中,要求制定出一套合乎實情、切合實際的管理評價體系。既要有較為明確的評價準則、獎懲方法去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到企業的實踐活動中去,使之將自身理論知識在企業的實踐活動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同時,也要將青年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參與實踐活動的主觀意愿充分調動起來,以期獲得較高的產學結合質量和較好的效果。
在目前的高校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計劃的實際執行過程中,各高校都嚴格按照要求,重視項目的實施,制定出了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了深入企業的青年教師在服務期間原職務工資福利和崗位不變,展現出了良好的執行力。如果在評價激勵體系上,根據教師的專業學科門類不同,企業實踐內容的不同,制定并完善一套更科學、更合理、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體系,則會大大促進教師深入企業行動的長遠發展。例如,在考評體系中,將學校考評與企業考評相結合,尊重學校及企業對教師的雙重考評意見,結合起來共同考核。同時,也將過程考評與目標考評進行結合,不再只是注重最終轉化的成果,也重視教師在企業中的行動過程。再者,可將教師的自我考評與企業員工的考評相結合,使考評更加多元化、全面化。完善這些考評激勵機制,無疑更有利于青年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增強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理念;同時,也促進其科研與實踐水平的整體提升,從而更好地提高服務社會的水平,對高校、對企業、對學生無疑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青年教師進入企業中進行實踐,是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有利于校企合作,實現產學結合的有效途徑。而在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中,探索出合理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徑,更能使行動做到事半功倍,有效地保證青年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卞華.高職院校教師企業實踐考評管理規范化研究[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2]潘春勝、劉聃.高校教師企業掛職質量監控體系探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