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大新時期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就是要適應新的農村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破除成教工作“教者講,學員聽”“教者做,學員看”的傳統培訓模式,建立“課堂培訓,現場動手,實踐操練”的新培訓模式。讓農民既懂得了一些理論知識,又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操作技能;既推廣了農業實用技術,又致富了一方百姓。
【關鍵詞】多種形式 理論講授 現場動手 實踐操練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201-01
要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切實地實施農村的富民工程,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解決好“三農”問題,以適應新的農村經濟發展形勢。對新型農民的培訓是農村成人教育工作的職責,成教工作者要破除“教者講,學員聽”“教者做,學員看”的傳統培訓模式,建立“課堂培訓,現場動手,實踐操練”的新培訓模式。讓農民既懂得了一些理論知識,又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操作技能;既推廣了農業實用技術,又致富了一方百姓。
一 采取多種形式,講授理論知識
理論知識是發展智力和掌握技能的基礎,農民培訓工作離不開講授農業科技知識?;诖?,針對當下農村及農民的實際情況,在傳播農業實用技術時要選擇讓農民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學就能去做的淺顯易懂的理論知識。近年來,我們在選好培訓教材的基礎上(部分自編)結合鎮情民情,不拘一格,多形式開展培訓工作:(1)課堂培訓式。專業性較強、技能較高的理論知識,采取課堂講授,但始終堅持因人、因地施教,化繁為簡等原則,便于學員理解接受。(2)以會代培式。農民培訓的目的是為了傳播新知識、推廣新技術和新品種,讓農民掌握新的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于是我們就抓住一切機會,利用各種類型的會議進行培訓,及時傳授新的農業生產技術。這樣既豐富了會議的內容,又讓與會者了解了新知識,為農民致富擴大了視野、增添了途徑。(3)資料傳單式。我校每月編印一期的《新農民之友》小報和根據農時特點及時印發的種植業、養殖業的病蟲害防治信息與技術等資料,并有專人按時傳送到村、組、戶,以確保鎮內農民在科學理論知識指導下種植、養殖,為農民增收致富做貢獻。(4)網站、櫥窗式。我校網站“實用技術、信息服務”欄目內容每天更新,及時發布農業科學技術和農產品、水產品銷售信息。各村、居委會服務中心的宣傳櫥窗內容做到一周一更換,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學到農業實用技術。
課堂培訓的對象主要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專業技術性強,操作技能較高,培訓時間也較長,我們就利用農閑、節假日,通過培訓引導他們脫離農業,轉向非農業。此類培訓每年近千人次,大多數實行內轉外輸,有效轉移了農村富余勞動力。以會代培、資料傳單及網站櫥窗式的培訓,大多是實用技術培訓,時間短,較為靈活,常用于農忙期間,省工省時。近幾年我校舉辦的“特種水產養殖知識品牌培訓班”,根據時令的變化、水產品的生長狀況,經常將科技養殖知識送到養殖戶的塘口,深受養殖戶的歡迎。
二 采取現場指導,傳授實踐操作技能
理論知識的培訓只是勞動操作技能培訓的開始。理論知識再好,操作技能不嫻熟,就沒有達到培訓的真正目的,因此現場實踐操作培訓更為重要。
所謂現場操作技能培訓就是在現場傳授實踐知識和生產技能的教學模式。教者在現場既可講解實踐知識,又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既能進行示范操作,又能進行生產技術指導。學員看得見、摸得著、記得牢、用得上,真正使實用技術培訓遵循了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我校在開展水產養殖培訓工作時,經常到養殖戶塘口現場指導如何喂食、如何用藥,效果很好。
多年的實踐證明,要強化現場操作技能的教學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根據培訓的內容選好教學的場所。選定的場所能充分展示新技術、新品種的優越性和科技生產的高效性,從而使廣大農民擴大了科學種植、養殖的視野,堅定走科技致富的道路,激發了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二是強化現場操作技能教學的規范性和學與練的統一性?,F場操作教學與課堂理論知識教學不同,環境、形式都不一樣,因此教者必須注重現場操作技能教學的備課,做好充分準備,教的過程規范有序。如教者講解、示范操作演練,學員觀看、模仿等要井然有序,一環扣一環。學員分組活動,力求人人動手,按程序操作練習,學與練融為一體。此外,教者還應注意搜集現場操作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學與練的內容與方式,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讓學員真正學會實用技術,熟練掌握操作技能。
至于勞動專業性強、技能高的培訓,實踐操作的嫻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而要通過較長時間、多層次的反復練習才能獲得。因此,這種技能型的培訓,必須先落實好實習場所,時間操作練習設備。我們所開設的服裝縫紉、建筑安裝的培訓班,就先后聯系好相關的服裝廠和建安公司,把學員分班到組,聘請有經驗的老師傅逐一指導,讓學員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掌握技能,以適應用工單位需求,保證培訓的實效。
理論知識的培訓、現場的動手和實踐操作的練習是培訓的統一體。但在每個培訓的環節中,培訓的任務各有側重,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促進,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高效的勞動技能,使科技之“水”,通過培訓之“渠”,澆灌農業之田;使勞動之技能,通過培訓之途徑,武裝農村之勞力,把單一的農村經濟逐步引向全社會的市場經濟,多渠道拓寬了農民致富的途徑,農民必將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