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關系和諧發展事關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人民福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促進中國民族關系和諧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目前中國民族關系總體上是和諧的,但依然存在著影響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的問題和挑戰,本文在分析挑戰的基礎上,對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關系和諧發展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引領 民族關系 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015-03
中國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49%,民族地區的總面積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64%。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發展和諧的民族關系。目前中國民族關系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仍然存在著影響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的問題與挑戰。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影響和諧民族關系發展的不利因素,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促進中國民族關系進一步和諧發展。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的思想基礎
歷史與現實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一定要有一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即核心價值觀,作為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才能凝神聚氣、團結和諧、共謀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跨越地域與民族差異的全體中國人共有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國家愿景。認同這個共同價值目標,就會減少內耗與沖突,就能達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為民族關系和諧發展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則與規范,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自由、平等、公正是人類社會不懈的追求,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協調民族關系的保障,保障每個民族、每個公民實現自由、平等、公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同時也是作為維系各民族關系的準則。誠信、友善既是個人為人處世的價值準則,也是社會交往的規范,誠信、友善的公民與民族是造就誠信、友善的社會的基礎,誠信、友善地處理民族關系就能促進民族關系和諧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與一致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與要求。用民主、文明、和諧、平等、公正、誠信、友善原則與規則化解民族矛盾、協調民族關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方面,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與要求。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家和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共識,找到了各族人民在價值認同上的最大公約數,是維系國家統一、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和諧的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民族和諧提供了價值準規與規范;為建設“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 民族關系和諧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中國民族關系總體上是和諧的。然而,各民族發展不平衡的局面還存在,社會轉型的深刻變革的沖擊,給民族關系和諧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1.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制約著民族關系和諧發展
長期以來中國存在著東西部發展的差距,少數民族地區多在落后的西部,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自然條件惡劣的一些偏遠的民族地區還相當落后。從全國范圍來說,五個民族自治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還處于全國中下水平。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影響著民族關系和諧發展。
2.社會轉型期是社會矛盾與民族問題的高發期
從傳統到現代、從封閉到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給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帶來新的沖突與矛盾,如各民族交往需求的增多與民族心理之間的隔閡存在著矛盾等。
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人口向發達地區、城市聚集流動,城市居民中的少數民族人數不斷增加。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矛盾和摩擦也日益增多。而城市民族問題往往與諸多社會問題交織在一起,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
3.民族分離主義的破壞活動影響了民族關系和諧發展
全球化時代,民族分離主義浪潮影響到了中國,一部分人在別有用心的人的煽動下,出現了強化和極端趨勢,把民族、宗教認同高于國家認同,尤其是邊疆跨境民族中的少數青年人對國家認同感比較淡薄,客觀上容易接受民族分離主
義的蠱惑宣傳。因此,在依法打擊各種分離主義勢力的同時,要關心青年的發展并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民族團結教育。
三 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民族關系和諧發展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關系和諧發展,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樹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為民族和諧夯實社會物質基礎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沒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個共同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縮小民族地區的發展差距,提高民族地區的綜合實力, 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增進少數民族群眾的幸福感,民族地區的發展、穩定、團結、和諧就有了物質保障。
千方百計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全社會的責任,先發展起來的東部發達省(直轄市)有責任支持與幫助中西部落后的省(自治區)的發展。同時,各地也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區采用適應的政策。重點扶持少數民族聚居貧困地區,從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在資金上給予更大的扶持,解決了民族地區發展滯后的問題,既能促進民族和諧,又使民族地區群眾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2.強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價值取向,堅持與完善民族政策,依法處理與化解民族矛盾,為民族和諧提供機制與制度保障
社會轉型期是民族問題的高發期,要化解與消除矛盾,全社會就要真正踐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在社會價值取向與制度層面上只有堅持平等、公正、法治,最終才能達到公民個人和民族的平等與和諧。
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是產生民族問題的重要原因。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保護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合法權益,維護民族團結。有關部門和單位在民族自治地方開發資源時,一定要充分照顧當地利益,確保自治地方的老百姓能在當地資源開發中受益,防止因為利益分配不公引發新的矛盾,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要切實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尊重民族感情,堅決杜絕因宗教問題處理不當而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要用耐心細致的工作解決城市中因不同民族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矛盾和摩擦。
在堅持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對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的具體政策特別是民族優惠政策,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通過具體政策的完善,真正實現公民的平等與民族的平等的統一。
3.堅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反對民族分裂,為民族和諧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與提供思想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要在各族群眾中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通過宣傳與教育,使各族人民堅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增強“四個認同”。如此民族分離主義勢力的蠱惑宣傳及活動就會失去土壤與條件,社會就會更加文明、友善、和諧,民族就會更加團結和諧。
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特別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占領青年的思想主陣地,就會有極端勢力來蠱惑拉攏他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鮮活的體驗,要將之貫穿于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采用春風化雨的滲透式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從實際上解決年輕人的思想問題與他們的發展問題,真正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加強對核心價值觀的內心認同、外化實踐。
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關系和諧發展,必須樹立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強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堅持與完善民族政策,依法處理與化解民族矛盾;堅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關系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
[2]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 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N].人民日報,2014.5.2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