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承載著中華傳統道德精髓的張谷英家訓文化研究為突破口,提出將傳統道德標準納入當代高職德育的幾點想法。
【關鍵詞】張谷英家訓 傳統道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職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045-02
當代高職學生中存在著道德素質低下、徘徊于道德底線的現象。嘗試在走出高職德育困境的基礎上提升高職學生的道德素質,是每個高職德育工作者應當思考的問題。
一 學生道德缺失現狀對高職德育創新的急切訴求
1.高職學生道德的缺失現狀
第一,人生觀、價值觀的偏差。在當前社會,少數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出現較大偏差。具體表現:一是個人主義嚴重,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功利傾向明顯,不會感恩。二是享樂主義至上,拜金主義較嚴重,將權力、地位、金錢作為人生成功的標準,將“升官發財”作為未來人生的目標,將奢侈的享樂作為人生快樂的源泉。
第二,誠信觀念缺失。近年來,面對社會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利益分配關系多樣化的形勢,他們的誠信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令人擔憂。具體表現為:作弊現象嚴重、論文作假、求職履歷造假、違約頻繁、拖欠助學貸款等問題。
第三,社會公德失范。現實生活中,許多高職學生的社會公德失范,缺乏自我約束能力,達不到公民的基本素質要求。例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損壞公物、戀愛男女舉止過分親昵、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排隊插隊、教室不關水電、就餐浪費糧食等問題在校園屢見不鮮。
2.高職德育的現存問題
高職院校的德育問題表現為:(1)傳統封閉的德育觀念與時代發展要求不相容,導致針對很多社會現象的教育缺乏說服力。(2)高職德育方法單一、內容枯燥,過分依靠課堂講授難以影響學生的認知,缺少社會實踐也讓學生喪失了自我教育的機會,導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3)重視知識技能培養,忽視德育素質提升。
3.高職德育的創新方向
家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極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中國德教傳統的寶庫。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但家訓卻是歷經百代仍猶新的傳世之寶。可見,高職德育工作的發展創新,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優秀的精神資源,結合社會主義當代價值觀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二 張谷英家訓文化是繼承了中華傳統道德的優良典范
張谷英村以其明洪武年間遷始祖名姓而定,繁衍至今已28代,上下600余年,聚族而居可謂一奇。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張谷英村形成了堪稱典范的民俗文化,而其家訓家風文化又可謂張谷英民俗文化的精髓。
1.“孝友家風”是睦親治家之本
第一,孝敬父母。張谷英家訓第一條就是“孝父母”。這里講的“孝”是真心實意的孝,父母含辛茹苦撫養子女,子女一旦獨立,應當主動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不僅要在物質上關心父母,精神上更是要尊重、關心、體貼父母。張谷英村中廣為流傳的《勸孝歌》系清朝1728年,張谷英第17代孫張錦山所作,手稿本分8章,共510韻,7140字。整篇從精心教讀到男婚女嫁,述說父母的千般慈愛,萬種辛勞,列舉不孝子遭國法嚴懲,遭電擊火燒的種種事例和傳說,敘述孝敬之道,傳授孝教之法,繪聲繪色,讀來通俗易懂、油然感人。教導著后世子孫謹遵“孝”道。
第二,友愛兄弟。“友兄弟”強調兄弟之間要友愛。兄弟之間不能因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殘、大動干戈。他指出“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友”,就是要友愛、互相幫助、患難與共。“恭”則是指尊敬、謙恭。
第三,和睦四鄰。大屋人除了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外,還有家訓提到的“睦族姓”,也就是要和睦四鄰。大屋人的“和為貴”“忍為高”的“百忍家風”傳世。族人從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與外族人發生摩擦,大屋人會借過年舞龍之機拜年祝賀,消除隔閡,重歸于好。正是由于受儒家文化的長期影響,傳承數百年的張谷英大屋,從未發生過“分家”這樣的矛盾與問題,聚族而居、和睦相處而不分開。
2.“尊書重教”是立德修身之基
第一,勵志勉學。“興門第不如興學第,振書聲然后振家聲”,送子讀書成為張谷英大屋人的家風。家族里的年輕人大都志向遠大、堅持勤學苦讀,大屋歷來讀書風氣十分濃厚。民國前,這里就有進士1人、舉人7人、貢生1人、秀才45人、太學生33人等,其中兄弟同登金榜、祖孫奪取文
魁者,不乏其人。改革開放以來,村中走出三百多名大學生、兩名博士生和一名留學英國的博士后。
第二,蒙以養正。張氏家訓中“正蒙養”的意思就是強調在孩子啟蒙時期,就要端正其行為態度,反對溺愛、寵愛孩子,將愛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可見傳統家訓非常注重早期教育對子女成才的重要性。
第三,應世經務。“勤職業”強調“人生在勤,勤則不匱,一夫不耕則受饑,一婦不織則寒,是勤可以免饑寒”。難能可貴的是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大屋人仍要求子弟耕讀并重,學些技術、手藝,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知識公民,熱愛黨的事業,尊崇自己的職業,這是有效服務社會的基礎,應有目的地去培養當代學生敬業、愛業乃至精業的道德操守。
第四,報國恤民。家訓族戒中“憂國家風”在大屋的楹聯中得到充分體現。如“慶賀抗日鐵血團成立會場聯”,抗戰初期,張谷英村青壯年一代成立抗日地方武裝鐵血團,張渥潛為其撰聯:國威不振,民命堪嗟,遠望烽火連天,大好河山都變色;前敵方張,后援有待,遽看英雄起義,但憑鐵血建奇功。另有抗戰時期“三個保聯合唱戲聯”,其中一聯:保民多重任,須知保全國土,保衛人群,保持信念,保存社稷,務必嚴密之保甲,努力之保長,切莫再漲戲,保留糧食過荒年。從大屋的楹聯詞句中描述出抗戰時期張谷英村人的愛國熱情。
第五,崇尚勤儉。張氏家訓中的“尚節儉”強調“業精于勤荒于嬉,勤耕苦讀節儉為”。自古以來,杰富名流,儒家創作,無不勤奮苦練,而后成功立業。
第六,杜絕惡習。張氏族戒中:“戒酗酒、戒多事、戒浮蕩、戒貪忌。”諄諄告誡子孫千萬不要沾染賭博、酗酒、游手好閑、惹是生非等不良習性。要他們知錯能改,“有過不能改,知賢不能親,雖生人世上,難為人上人”。除嚴格規定外,教化懲處并行,執行嚴肅,違者必究。
3.“寬容忍讓”是為人處世之道
第一,寬厚忍讓。家訓“存忍讓”叮囑家人要謙恭謹慎,寬厚待人,特別是對鄉親鄰里,更要“寧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夫萬事當前,忍則大可化小,小可化無,不至逞兇構訟,亦不至事后追悔。”指如果做人不能謙和,遇事不會忍讓,則會導致災禍。
第二,救難憐貧。“恤貧寡”講究人道。不少家訓中都體現了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教育子弟家人發揚人道精神,量力濟人。
第三,謹言慎行。“慎言語”勸誡子弟說話不能言不由衷,不能道聽途說,不談他人隱私。正所謂“虛偽之言,久經必露出破綻,故出言必先自思量”。是合理的便說,不合理的便不可說。有損于人的便不可說,勿說大話,勿說空話,古人云“言寡尤,行寡悔”。
除上述內容,張谷英家訓族戒中值得借鑒的還有很多,其在論述與人相處方面強調存心地、存忍讓;遵紀守法方面有“戒多事、戒浮蕩、戒貪忌”等;日常生活方面有“崇廉潔、尚節儉、戒酗酒”等。從社會角度講,當前中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都在張谷英家規、家訓、家風中得以體現。足以說明傳統家訓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精髓與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遙相呼應,高職德育工作者應當更好地加以發展和利用。
三 以張谷英家訓文化研究推進高職德育工作創新
1.將張谷英家訓道德準則融入高職德育課程教學
第一,不斷整合德育課程教學資源。教師可以考慮根據教材編寫講義時,將張谷英家訓文化所體現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范進行抽離、剔除、概括和整合,通過授課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以彌補現有教材體系的功能不足。
第二,改進德育教學方法與手段。將張谷英家訓文化帶進校園,必然帶來德育方法的改變。這既可以彌補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上的空洞,也可以帶學生走出課堂,不要把課堂作為道德教育的唯一陣地,讓學生直接走進張谷英村去看、去聽、去思考,讓德育離學生近些、再近些,讓枯燥的說教因距離的拉近而顯得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2.以張谷英家訓文化為內容推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
第一,圍繞張氏家訓文化開展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例如九月理想信念教育主題月、十月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月、十一月孝道與感恩主題教育月、十二月敬業與誠信教育主題月等。
第二,以張谷英家訓傳統道德準則主題營造德育氛圍。廣泛利用校園廣播、網站、院報、宣傳窗和各種媒介以專題形式集中宣傳,加強學生對傳統道德內容的了解和廣泛認同。宣傳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選取具有時代性的新典型、新事物,做好傳統與當下的結合。另外,還應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微博等最新信息手段進行互動,觸摸大學生思想深處的真實想法,做好答疑解惑、思想引導工作。
第三,要注重校園內的文化載體建設,將張谷英家訓文化氣息融入院校的每一個角落。如搞好院校張谷英文化研究室、張谷英家訓宣傳標牌的建設,充分利用教室板報、樓梯標語、校園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廣告牌等載體喚起學生內心的共鳴和震撼,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激勵和感染。
3.以張谷英家訓文化研究為主題打造德育網絡平臺
高職院校可以利用“世界大學城”搭建網絡化的德育平臺。德育平臺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實踐教育的高度濃縮,它突破了實踐基地在時空上的限制,實現了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拓展、時空延伸。在與老師互動、與同學合作探究的交流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知識的積累、思想的啟迪、心靈的凈化和境界的提升,極大地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4.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為手段踐行傳統道德要求
道德需要踐行,高職德育工作必須強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湘北地區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學生圍繞張谷英家訓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前往張谷英村實踐教育基地現場參觀,讓大學生在游覽過程中體會張谷英傳統文化的每一個細節,增強對傳統道德標準的感性認識。之后,學院團委或者學生社團可以組織學生以張谷英家訓文化為主題開展傳統道德宣講或者問卷調查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去思考當前社會的道德問題,更好地理解傳統家訓文化的社會道德建設的潛在價值。此外,應倡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青年志愿者協會、社會公益、“三下鄉”、幫貧扶困等活動,從課堂延伸到社會,由理論轉向實踐,在親身實踐中去切身體會道德力量。
參考文獻
[1]肖自力主編.古村風韻——張谷英大屋漫步[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