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為切實提高學生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本文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使用、成績的評定方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方法 教學模式 考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077-01
隨著社會的進步,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任務是為社會經濟建設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所以高職校的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必不可少。可實際情況是:很多學生經過一年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也取得了計算機等級證書后,但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正確地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作為一名教學一線教師,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實際應用方面的不足談幾點看法。
一 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科學地選取教學內容
高職校的學生,入學時的計算機水平存在明顯差異,一部分同學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基礎,而一部分同學因為種種原因,基本沒有接觸過計算機,連最基本的鼠標都不會使用,打字更是“一指禪”。針對這種情況,如果在上課時對教學內容不分層次,因材施教,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飽”,而另一部分學生“吃不下”。所以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層次,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學,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每個專業的學生,根據專業特點和就業方向的不同,對計算機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也要有所側重。翻開《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課本,教學的內容主要分為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Word文字處理、Excel數據處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和Internet應用這幾個部分。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在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下,要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應當側重講解Word、Excel、PowerPoint等辦公軟件的使用,并側重于實踐操作,重點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則在教學內容上要側重計算機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讓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更全面。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強的特點,對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要根據“立足夠用,狠抓基礎,注重實踐”的思想來選取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學到最實用、最有用的知識。
二 與時俱進,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
目前,計算機的教學一般采用局域網控制,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軟件進行教學的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演示,學生模仿、練習,仍然是教師教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引入到教學中。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通過項目的精心設計,將教學的每個知識點融到項目中。上課時,教師圍繞項目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根據項目內容查閱資料,動手實踐,并進行交流、探討,力求通過自己的能力完成項目。教師在設計項目時,可以由簡到繁、由淺入深,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專業特點,考慮實用性,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從而達到改善教學效果的目的。
案例教學法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案例,將教學內容融到案例之中進行教學。在設計案例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制作一個或多個案例,考慮案例的可延續性和可拓展性。在設計案例時要突出案例的豐富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同時又考慮案例的內容要有吸引力。在授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分析、講解案例來演示知識點,聯系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通過案例領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以此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法是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為主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同時針對教學內容分層次、學生水平分檔次設計問題,分類提問,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表現欲、成就感。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策略,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填鴨式學習為主動吸取式學習,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 以人為本,完善考評體制,注重過程評價
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個正確的評價。注重過程考核,以實用、會用、夠用為主。目前高職校的考試模式一般是“筆試+上機”,或取消期末考試,以國家一級B考試代之。通過考試,這門課就合格,否則不合格,不合格的同學下次再參加考試,直到通過為止。采用這種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國家一級B的操作內容相對簡單,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局限,應該將學習過程的考核方式納入課程的評價體系。根據課本的內容,分成若干模塊,對每個模塊的內容進行階段性考核,這樣更有利于知識點的掌握。第一學期的成績由階段測試成績+平時成績+期末成績構成;第二學期的成績采用考試和考證相結合,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總之,高職校的學生有自己的特點,任課教師要對計算機教學有準確的定位,明確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知識層次、專業特點、就業方向,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模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成就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提高學生操作計算機的能力,為后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蔣玉芳.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3(73):11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