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中小學生基礎扎實、計算能力強,但創新意識、進取意識相對較弱,本文就此問題存在的原因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教育 課堂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088-01
中國中小學生的基礎知識扎實,計算能力超強,是全世界人都知道的現實;中國中小學生學習不輕松,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中國學生的創新意識,突破意識、進取意識薄弱,這也是現在中國教育的軟肋。究竟是什么原因重創了中國的教育?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一 成人化教育
中國的教育改革和采取的措施,無不是在成人主觀意識控制下進行的。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許多理念是完美的,情境創設、問題驅動、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成果等。但不難發現,所有的這些過程都在老師的控制下,學生只是被動地適應。情境是老師創設的,學生不一定知道,也不一定適合;問題是老師提出的,不一定就是學生想問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完全被老師限制,教師關注的是交流的時間是否到了;展示成果是少部分學生表演教師預定成果的時間。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縱觀所有課堂,在一節課上,有幾個問題是學生在自由思維下提出的自己的問題,學生都由原來的灌輸的“容器”,變成了被問題的“奴隸”,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主權,一個沒有自主權的“人”,你不能指望他創新地提出自己的問題,而提出自己的問題是創新發明的起點。總之,在課堂上學生不會真提問、不會真猜想、不會真實驗、不會真展示,我們的課堂還是處于應和老師口味的教育,而不是適應學生真需要的教育。
二 “一刀切”的教育
中國的教育“一刀切”體現在兩點:一是課堂教學的“一刀切”,再就是學生評價的“一刀切”。課堂上,教師是使刀切者,把統統不符合教學要求的“異己”,用自己最大的功力“切之”,以使每一個人成為符合中考高考需要的半成品,最終經過中考高考的大“切之”,使之逐步達到中國教育的最高峰。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不同的學生都有某方面超出別人的優勢。如有的能唱或能說或能表演或能跑或能跳或能踢或能彈或能畫或能動手或力氣大或個子高或寫得好或有奇想或愛文學或喜外文,即使他好像沒有什么與眾不同的方面,但他一定有一顆希望被別人尊重的“心”。文藝匯演上,能歌善舞,傾倒一片,但也無法改變課堂上被動的境況,為什么呢?因為每一個教師心里都有一把無形的“尚方寶劍”,它會毫不留情地把一切不適合課堂任務完成的定為異類而壓抑之。
課堂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陣地,素質必須聚集課堂,課程改革必須聚集課堂,所以我們的改變應從課堂做起。
1.學習過程,沒有旁觀者
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旁觀者,老師要把學習的內容、難度和目標,本著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跳一跳、摘果子”的設計原則,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每位學生的學習放到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思、有所知、有所進。在課堂中組織不同層次的學習交流,學生既當老師又當學生,全體、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使學與教融為一體。
2.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我們的培育,最基本的施肥與灌水,是對根部作用的,而不是對著葉子灌水施肥。課堂教學環節清晰,師生講一講、學生練一練、學生說一說、學生測一測,但每一個環節對于如何講、講什么,如何練、練什么,如何說、說什么,如何測、測什么,教師都要經過精心的思考,教師不是以自己的思路推動課堂的進行,教師的引導要做到適時、適度。在課堂上如果每個教師給予學生的信號越多,那么學生的思維深度就越淺,思維廣度就越窄。
3.為學而教,以學定教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和學習者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意義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來代替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依靠學習者自身去完成,而不是由老師去替代完成,絕不能拔苗助長,干擾生命的自然成長,要尊重每個生命成長的自然規律,“靜待花開”,但“花”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上呈現,所以有時候“缺憾的課堂有許就是最完美的課堂”。法國哲學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最無效的三種教學方式是講道理、耍脾氣、刻意感動學生。”這三種方法無效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認識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主體。
參考文獻
[1]徐福蔭、袁銳鍔主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