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在新的學習方式下,改變以往單一的講解、演練而組成許多豐富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不經意中完成學習;教師怎樣才能一改以往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而是常教常新,使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呢?
一 建立自信,培養興趣,增強學習動力
經常聽一些教師抱怨:“我對工作很負責,學生就是不愿學、不愛學。”有的教師說:“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不吃苦怎么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習慣于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警句來激勵學生用功學習,而很少考慮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會愉悅和快樂。
被參觀學校的學生在數學課上的閱讀思考交流,把我深深地震撼。他們的海量閱讀、分析、理解、交流讓我汗顏。學生們注意力高度集中,探究學習自信主動,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學習力帶給學生的無限樂趣,實現了真正的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 更新觀念,建立機制,培養學習毅力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提高學生學習力的原動力,要想讓學習力真正地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師生的心靈,教師必須適應長期探索中提煉出來的適合本校學生的先進理念。然而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都必須以制度為保障,所以,學校必須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規章制度和評價機制,以保證課改順利有序地進行。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讓每個學生在快樂的課堂上高效、高質地學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想讓學生持之以恒地學習下去,必須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這樣才能保證學習有序。
第一,要有目標,知道自己所求何物,這也是培養恒心毅力最重要的一步。過去的教學模式一再將學生置于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的困境,學生厭學而且學習效率過低。學習力則通過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快速記憶、高效閱讀和各種益智游戲等方法,使學生高效、高質地完成任務,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有效地保證了課改的實施。
第二,計劃要具體。我們在被參觀學校看到各種課型的展示活動,看到課改帶給我們的欣喜。而我們的課改才剛剛開始,所以必須要制定一套具體可行的實施計劃。
第三,計劃要落實,這是最關鍵的問題。一個同學是否能練就優良的毅力品質,就是看他的計劃能否保證落實。必須日事日畢,絕不為自己找任何借口,而且天天如此,才能由日計劃的完成,推動月計劃、學期計劃的完成,才能成為恒心持久的學習者。
三 積極探索,講求方法,培養學習能力
被參觀學校校長的專題報告讓我對學習力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學習力關注了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以腦科學為依據,啟發潛能教育。它包括“營養大腦、健康身心、手的開發、聚焦課堂”,注意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快速記憶和閱讀”等。我也會結合自己的學校、學生實際,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 巧妙加工,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轉化力
學習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就是把知識轉化成學生的一種能力。在學習和觀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思維導圖的運用給學生和教師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備課、上課,學生可以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讀書交流、日記、作文等。這一切使我明白思維導圖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一種最有利的工具。
五 優化思維,融會貫通,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未來的競爭主要是人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競爭,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被參觀學校的小學數學課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在“問”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教學中,問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就是學生的“問”和老師的“問”兩種。學生的“問”在教學中越來越少,教師要提倡學生多問為什么,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能力才能表現出來。巴爾扎克說:“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學生有疑不問,始終不能破疑,就不會知其所以然。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多問。多問才能出智慧,教師不應該只重視學生知識的吸收,而忽視讓孩子自由地問。學生只有多問,才能學會思考問題和發展創造力。一旦學生發現了什么,他的創造性思維就能得到發展。愛因斯坦在別人提到自己的成就時說,我沒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研究問題罷了。所以,只有敢疑敢問,才能使頭腦這臺機器更加靈活,才能創造出美好的事物。
教師的“問”也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問”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問”也能培養學生創新、創造的能力。但老師的問題必須是一個核心問題,而且是一個有效的問題。教師只有提出核心有效的問題,學生才能圍繞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觀點,進而產生新的關注點。華羅庚說過:“‘人’之可貴在于能夠創造性地思維。”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是教育的重要目的。教師應鼓勵學生的主動精神,幫助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從生活、從小事乃至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本次學習讓我受到深深的震撼,沒有改革就沒有進步,沒有學習力就沒有現代教育的春天。所以我們必須走出一條適合我們自身發展的教育教學之路,讓我們的師生共同舞動春天的腳步,暢游學習力的海洋。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