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的核心價值之一是培育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但現實中“應試”成了很多學校歷史教師的無奈之選,隨著以互聯網技術為主要載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這一現象有望得到扭轉。筆者嘗試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對學生進行人文培育,讓信息化手段和傳統教學相互交融,從而真正實現歷史的核心價值。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 歷史 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095-02
一 歷史教學的價值不在“應試”,而在于培育人的素養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核心價值觀如何在中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滲透和貫徹,成為老師們一直在討論的重要話題。如果從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來看,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已成為培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歷史學,作為一門古老的人文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方面擔負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長期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認識產生了偏頗,甚至一些歷史教育界的同行們認為歷史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應試”,這樣的認識讓歷史教育越來越走向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他們只注重歷史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只注重智力的開發,忽視了道德價值的教育;只注重解題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生活與社會的體驗性學習;只注重史學知識自身的邏輯,忽視了知識發生的人文背景,忽視了知識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啟示。這一系列的現象直接導致了當代中學生在人文修養上的嚴重不足:缺乏正確的社會理想和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缺乏社會公德和對人的理解與寬容。而以上人文精神的缺失,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弘揚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而目前培養、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了現代教育改革的必然,是我們當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 歷史教學的信息化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深入人心,尤其是十八大后黨中央提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但學校常見的方式是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等社會實踐活動來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而高中教學節奏的緊湊性又無法過多開展此類的社會實踐活動。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來臨,以互聯網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也正逐漸融入了以多媒體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從而使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它將大大擴展傳統教學革新的空間,使課堂教學從單純的知識灌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場所。而信息化教學之所以能完成以上的重要轉變,主要是它具備了以下幾個功能:
1.再現功能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古今中外各類的影像資料呈現在互聯網上供人們免費使用,為信息化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素材,這些影像資料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在短時間內高度集中,為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奠定了基礎。因而在課堂中一段形象、動人的影片或視頻比教師一遍、兩遍地反復陳述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影片中的語言、動作、音樂在學生的心中產生感情的共鳴,使學生不需要離開課堂也能得到身臨其境的震撼與體會。
2.激勵功能
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學生對教師空洞的說教產生抵觸的情況,尤其是對一些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的評價。而信息化教學手段使白色的幕布猶如“現實之窗”,他不僅讓歷史上的情景再現,還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讓鮮明生動的道德形象把真理和英雄展現在學生面前,強化了學生的情感意志,讓他們在觀察、分析中敏銳地分辨出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是與非,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油然而生。
3.審美功能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尤為突出。信息化教學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有著其獨有的優勢,如互聯網上浩如煙海的音頻資料,它們悲涼慘烈、莊嚴肅穆、威武雄壯、優美明快的旋律可從美學的角度讓學生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和豐富的聯想。一曲長征時期《紅軍不怕遠征難》深遠豪邁的歌聲,超越時空的阻隔,進入英雄當年的境界;一首新中國成立后的《東方紅》曠遠嘹亮,回腸蕩氣,令人遙想英雄當年。
三 信息化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針對信息化教學的特點和優勢,在歷史教學中培育人文精神可在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1.歷史教學的內容,在注重歷史傳統“規律”教育的同時,更要關注“人性”
如珍惜生命、關心同類、不屈抗爭等,這些都是人類進一步生存發展所必需的。如在教學二次大戰給人類帶來的苦痛與災難時,教師現場從互聯網上找了一段美國將兩顆原子彈空投到日本廣島和長崎的視頻。當看到很多日本人拖著殘肢艱難地從廢墟中爬出來時,原本歡欣鼓舞的同學們忽然默不作聲了,這時教師配合錄像的畫面用緩慢而沉痛的聲音說:日本法西斯被原子彈轟炸是罪有應得,但在這場戰爭中,日本人民也是不幸的受害者,是日本法西斯將他們埋入了戰爭的廢墟中。從而使學生們在了解了誰是戰爭的元兇的同時,也懂得了生命與和平的可貴,從而在心里種下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的種子。
2.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
在重視對歷史進程的作用的同時,也應從道義上認識是非善惡,在遵循生產力標準的同時,再輔以道德維度。如在介紹左宗棠這一歷史人物時,教師請學生在互聯網中找出他一生中幾個重要的畫面,如鎮壓太平天國、抬棺入疆、創辦福州船政局等。使學生們自己得出他的一生都是在努力維護清政府的統治,這似乎是違背歷史潮流的,但讓學生們繼續從網友的評論中思考左宗棠的一生時,很多學生都會從網友們的評價中感受到左宗棠具有頑強的民族氣節,他為維護祖國統一而鞠躬盡瘁的精神是值得當代的青年人認真學習的。互聯網上正反兩面的資料讓學生陷入思考,此時教師指出,評價歷史人物要把人物放在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中去考慮,而不能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去衡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很多歷史人物為什么要做這樣的選擇,一味地否定或肯定都是有失偏頗的。
3.對于歷史課的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習主體的主動“建構”“體驗”和“生成”
信息化教學的應用,使教學模式由傳統的“教師——學生”模式轉變為“教師——互聯網——學生”模式。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單純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設計教學為主,以家長式的灌輸者、訓導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啟發者和引導者。如在《八國聯軍和義和團》一課,教師提問:為什么《辛丑條約》是危害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教師引導學生在互聯網上查閱《辛丑條約》的相關資料,但學生們看到了《辛丑條約》對后世中國產生了那么多不利的影響后紛紛議論,各個小組的同學都積極發言,指出了中國政府完全陷落,成為西方的走狗。因而在教師未做陳述之前,學生們基本都找到了該問題的根源,并自然在內心形成了對晚清政府賣國行為的痛恨。
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歷史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而信息化教學是傳統教學在吸收了現代信息技術以后,與時俱進、不斷自我改造的產物,也是未來教學發展的趨勢。兩者互為依附、互為促進,只有將兩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使信息化教學更加完善,使培養學生人文精神這一史學價值能得到早日實現。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