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培養學生具有審美情趣及感受美、鑒賞美和表達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其中的美育因素,重視美育功能。
【關鍵詞】中學語文 美育 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103-02
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對德、智、體諸方面的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寓于德、智、體等諸方面的教育中。不重視美育,德育、智育、體育諸方面的發展都會受到局限。
一 語文教學應重視美育功能
中學語文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進行美育的廣泛性和深遠意義可能勝過中學的其他課程,例如音樂、美術。首先語文學科涉及的范圍廣,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綜合學科的性質,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復雜性和教育作用的豐富性。其次,語文學科不僅有工具性、基礎性,而且有思想性、文學性,充滿了美學的感染力。語文教學能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靈魂得到美的凈化,進而通達事理、察人律己,形成良好的觀念和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同時,思想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它可以從語文的審美教育入手,潛移默化。再次,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它們常常以生動優美、精煉含蓄的語言,塑造出鮮明動人的形象,顯示出生活的真諦,體現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同時,作為文學美感教育的一部分優秀文學作品還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藝術修養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 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內容
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美育因素,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其中的美育因素,發揮其審美功能,使其對學生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的作用。
1.感知人物美
文學作品是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展現在學生面前的人物形象,常常以純潔的心靈、樸實的外貌、富于感情的言行和栩栩如生的細節描寫啟迪學生的心扉,使學生開闊視野、產生激情。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保家衛國,發揚崇高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志愿軍戰士,再如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片忠
貞之情的文天祥等。這些不同時代的英雄們,無不具有美麗的情操、光照日月的偉大品格,這些作品正是對心靈美、情操美的頌歌!學習這些課文,無疑會使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并能激勵他們為追求崇高理想和美好生活而不惜犧牲一切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表現生活丑的藝術形象同樣不能排除在審美范圍之外,如《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我的叔叔于勤》中的菲利普夫婦、《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等,這些藝術形象的塑造是對丑的嘲弄與否定,也曲折地襯托出作者美的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扣作品的語言,剖析人物的性格,評價這些典型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同樣可以使學生受到教育。這些人物無疑會給學生以假惡丑之感,從而唾棄他們,去效仿法美好的人物形象,這就是美與丑互襯。
2.體會意境美
文學作品的意境,不僅有鮮明的藝術形象,而且有發人沉思的思想,有令人激奮的感情。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走進作品,使作品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再“跳出來”,即對“此情此景做出正確描繪與評價,從而能夠對周圍世界和自身產生新的理解。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開始就描繪出一幅迷人神奇的夜景:由街燈神馳太空,想到明星,再由明星回到人間的街燈,巧妙回環的比喻描寫,自然會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那虛無飄緲的太空,真的好像有一條美麗而繁華的街市;地上無數的街燈好像變成了無數的明星。美好的意境、美好的想象,使學生完全沉浸在美好的享受中。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既寫了濟南美麗的景,又寓著作者深深的情。文章起始便以世界兩座名城——北京和倫敦來比濟南獨特的景致。北京的風,倫敦的霧,而“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作者對濟南的深情在對比中感染著我們。作者在文中精心繪制了一幅雪后美景圖:“山上的矮松越發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多么形象生動,小雪裝點的小山,那么俊秀,如同喬裝打扮的少女,出神入化。這動人的景、感人的情,無不注入讀者的心田。這些詩文給予青少年一切都是美好的,從而能夠對周圍世界和自身產生新的理解。
3.品味語言美
高爾基說:“文學就是用語言來創造形象、典型性格,用語言來反映現實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維過程。”優美的語言承載著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品味美的語言是發揮語文美育功能的關鍵。
語言的美表現在不同方面:(1)語言的風格美。如散文的語言是優美的,這種美往往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清淡的美,即沒有多少華麗的辭藻,明白如話,好像作者就在面對面同我們娓娓而談。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在車站送兒子時說的幾句話,都很簡單,意思也很平常,但卻表達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寫到父親的背影和對背影的回憶,語言樸實,讀后使人感受頗深。另一種是繁復的美,即辭采繁富、多姿多彩,如朱自清《春》對于春花的描繪:“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其鮮明的色彩呈現在學生面前,形象生動具體。(2)語言的音樂美。許多作品讀來瑯瑯上口,極有韻味,讀后使人久久不忘。如朱自清的《春》,以反復句“盼望著”開頭,而后長短錯落,平仄自然變化,聲調抑揚有致,節奏舒緩自如,一串排比句和“了”字的運用,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韻味和節奏感,而且也將作者盼來春天的喜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作品還大量運用疊字,如“偷偷”“綠綠”等,狀物抒情、自然活潑、親切柔和、有如縷縷春風。另外,有的作品語言委婉、含蓄,有的作品語言莊重、雄奇、風趣、瑰麗,有的文章語言句式別致、變化多端、美不勝收,恕不一一舉例。
三 發揮語文美育功能的途徑
既然語文課本中存在諸多美的因素,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其美育功能呢?
1.重視朗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當學生受語言文字能力限制時,對課文藝術美的感受就要大打折扣。而教師通過朗讀教學,可以彌補這個缺陷。富有魅力的范讀、朗誦,憑借抑、揚、頓、挫和輕、重、疾、緩的聲音變化,可以很好地再現作品的神韻美、聲音美。學生可以借助聽覺形象步入文章意境,舒心暢懷地感受美。如教朱自清的《春》這篇散文時,教師通過令人動心生情的語言范讀,便可使學生聽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聽出作者對春天的贊美喜愛之情,聽出春天帶給人的無窮活力,從而感受到語文特有的音韻節奏之美。除了教師的范讀外,重點還要指導學生自己朗讀,在讀中多琢磨、多想象,也能體會出語文之美。如教《望岳》這首詩,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眼前仿佛出現了祖國壯麗的河山,從而欣賞到一種自然的瑰麗美。
2.激發想象
想象是審美心理活動的特征。人們在閱讀中想象越活躍,反映的形象才越鮮明,在精神上獲得美的享受才越豐富雋永。因此,教學時讓學生通過想象把作品中用文字記錄在紙上的畫面具體、生動地再現于眼前,從而加深對美的感受,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如《荷塘月色》,通過講析關鍵字句,啟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靜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綽約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顯得如此淡雅、高潔,在進入作品所描繪意境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聯想自己可曾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意境,這樣作品的藝術美喚起了學生心中生活美的回憶,從而加深了對文章意境的理解。
3.以情動情
情感是文學的生命。教師要聯系文章背景,根據不同的體裁,從語言入手,把握作者傾注感情的傳神之筆,通過對環境、人物的分析,把完整的人物形象、優美意境再現出來,把作者寄托的感情化為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歡樂痛苦感染學生的歡樂痛苦,該激昂時,昂奮動情、令人肅然;該悲痛時,潸然淚下、為之動容;該委婉時,細雨霏霏、沁人心田,引導學生從“有我之境”進入“無我之境”,這樣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美的感受,在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
總之,語文的百花園美不勝收。作為語文教師應在教學生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充分發揮語文的美育功能,培養他們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形成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健康人格,從而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