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課外閱讀,徐州市、新沂市教育局專門下發(fā)了《關(guān)于深入推進“中小學生課外閱讀行動項目”的指導意見》,并分學段推薦了一批課外閱讀書目。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有的學生平時懶于讀書,節(jié)假日星期天常去游戲室、桌球室,有的則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手機游戲上。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勤讀書、善讀書,是語文教師一個重要的任務。
學生不喜歡讀書的原因,主要是不懂得讀書的意義。
人類祖先在與大自然的長期斗爭中探索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jīng)驗,并創(chuàng)造了語言文字,把各種知識及感受化為書籍。每一代后來人為了生存的需要都把這記載了人類文明智慧的書籍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下來,變成掌握、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物質(zhì)力量,并把這力量的獲得變成了新的需要,所以讀書是探索未知、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手段。如果不讀書,就沒有知識去指導生活,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會變成“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所以讀書對個人來說,有教育培養(yǎng)的作用。
凡是有作為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認真讀書的。林紓是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年輕時他在墻上畫了一具棺材,旁邊寫道:“讀書則生,不則入棺”,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認為,讀書像積谷一樣,積蓄得越多越好。為了“積谷”,他總是起早摸黑地讀。正是這種苦讀的干勁,才使他成為中國有名的學者。因此要成才,必須勤讀書。
有的學生頗愛讀書,對推理小說、言情小說倍加欣賞,對那些充滿聳人聽聞標題的流行小報愛不釋手。或者無次序、無系統(tǒng)、無計劃地隨便碰到一本書就拿來讀,跟著又讀一本也是偶然遇到的書。逢書必讀,撿到籃子里就是菜。這種盲目隨意涉獵的讀書方法是學習上的大忌,必須加以改變。
古今中外,“讀書破萬卷”的不乏其人,可是“下筆如有神”的文學家卻如鳳毛麟角,并非因為這些拼命讀書者腦子愚笨,多半是由于他們讀書不甚得法。因此縱使他們學富五車,卻不能使每一本書對他們的成才有所補益。甚至一生泡在書堆里,熬白了少年頭,到頭來還是無所作為。這種讀書法其實是對時間與精力的浪費。
世上書籍,浩如煙海,以有限的生命去讀無盡的書籍,哪里能夠全部閱讀和吸收呢?有成就的人讀書都是有所選擇的。曾國藩曾說,韓愈、柳宗元這兩位文學大師,他們所讀的主要是儒家經(jīng)典以及《莊子》《史記》等,讀的書并不算多,但他們卻能成為千古大儒。可見指導學生讀書,除了勤讀外,還要指導他們善讀。
學生功課多、時間緊,讀書一定要有所選擇。那么究竟應該選擇哪些書來讀呢?教師應指導學生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書來讀。書籍大約可以分為四類:(1)內(nèi)容形式都對自己有價值的書;(2)可供參考的書;(3)對自己沒有用處的書;(4)內(nèi)容不健康的書。第一類書必須精讀,第二類書可以泛讀,第三、第四類書是不能讀的。因為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壞。精讀就要慢慢地讀,反復地讀。宋代散文家蘇東坡在精讀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讀書方法叫“八面受敵法”,這種方法曾有人稱贊它是“讀書的絕妙方法”。例如,他讀《漢書》,第一遍從中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從中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則去研究人物。這樣讀了幾遍,他對《漢書》的內(nèi)容就非常熟悉了。這種讀書方法,我們在指導學生讀書時,可以借鑒。
閱讀與寫作有天然的聯(lián)系,為寫好作文而讀書是一種客觀存在。對學生來說,從閱讀中學習文章的寫法,是閱讀重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學生在閱讀時,可以把文章的觀點、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妙處,分別在各次閱讀中加以掌握。例如,讀一篇文章,第一遍要通讀,一口氣讀下去,從整體上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第二遍要細讀,邊讀邊對文章進行分析,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看作者是如何布局謀篇、穿插連貫、制造波瀾等;第三遍要更細地品味,逐段揣摩,從主題、結(jié)構(gòu)到遣詞造句都要琢磨鉆研,重點是領(lǐng)會煉字煉句的精妙。這樣反復地閱讀,就能由淺入深、由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開掘出文章的寶藏,既有思想內(nèi)容方面的“瑪瑙”,又有寫作技巧方面的“翡翠”。“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指導學生在反復地閱讀中,學習別人的寫作技巧。
對具有參考價值的書,宜泛讀。泛讀不是一目十行、一覽而過,而是在比較認真的閱讀中獲得對自己有用的知識。要獲取知識,有讀的一面,還要有記的一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大學問家曾國藩指導其子弟讀書要做筆記,并指出“此學問之捷徑也”,確是經(jīng)驗之談。
當然,指導學生讀書,不僅是指導學生學習作文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習書中的道理,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做誠實正直、對社會有用的人。指導學生知一句行一句,做明理有用的人。如果學生讀書不能體現(xiàn)到行動上,即使能寫一手好文章,于社會又有什么用?唐朝元稹在詩的成就上與白居易不相上下,但元稹的文學地位遠比不上白居易。白居易為民直諫,不成,辭官以示抗議;而元稹為了當宰相,竟勾結(jié)宦官魏弘簡共同破壞裴度討伐河北叛鎮(zhèn)的用兵計劃。人品的優(yōu)劣決定了他們在文學上的優(yōu)劣。人品對作品的影響是如此之大,可見讀書首先是要培養(yǎng)好品行。
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讀生活需要的書,配合生活的實踐去讀書,用正確的方法去讀書。朱子有言,“為學譬如熬肉,先是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學生時代,年紀輕輕,精力旺盛,正是用猛火煮的時候。在教師的指導下,只要勤讀書,善讀書,就一定能夠在品德上、在學問上提高自己。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