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村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筆者對農村小學生寫作文難這一現實問題深有體會。對多數農村孩子來說,寫作文是他們最頭痛的事。而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提高語文教學的關鍵,因此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一些做法作簡要闡述,愿與同仁共勉。
一 創設習作情境,激發學生靈感
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呢?我認為應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寫一些自己親身經歷的最感興趣的事,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寫作能力。對農村兒童來說,他們本身就置身于大自然中,接觸山山水水及各種動、植物的機會較多,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具備的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勢利導,鼓勵他們仔細觀察,將所看到的真情實感用美妙的詞匯加以修飾寫出來,久而久之,學生的心中就會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容易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從而創作出自己的優秀作品。所以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就不斷地鼓勵學生要敢于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要敢于寫出自己看到的真實情景。
二 培養閱讀興趣,積累寫作素材
大家知道,閱讀與寫作是一對孿生姐妹。古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為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如何選擇閱讀的書籍時把握三個原則:(1)要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2)要符合自己的認知水平;(3)要讓自己感興趣。每遇寒暑假,我都要根據學生所處年級向學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刊目錄。
在閱讀中我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來收集寫作素材,如剪貼、摘抄、寫讀后感等。為了使閱讀真正落到實處,我每個學期都要求學生擬訂學期課余讀書計劃,每周檢查一次,如進行講故事比賽、談讀后感、查閱讀書筆記等。這些做法有如下好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閱讀的興趣,積累了寫作素材,養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三 以仿寫為基礎,鼓勵創新
呂叔湘指出:“一個人學習語文從模仿開始,而且一直在模仿。”語文課本中相當部分課文,都是優秀文章的摘錄或節選,并且它們都有鮮明的語言個性和各自不同的表達特點。從這一角度上看,教材中的課文都可以作為寫作的典型范例,結合課文進行仿寫,是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頤和園》等課文時,總會引導學生按移步換景的方位順序分析不同的景物,然后讓學生依照這種寫法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地方。有的學生只寫了簡單的幾個段落,有的則長篇大論,但整體上學生一揮而就寫出了結構相似的文章。然而,仿寫只是提供學生作文的思路框架,當學生作文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教師應鼓勵學生逐步拋開例文,自己去構思作文,并做到獨具匠心。
四 注重寫作步驟,提高寫作質量
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個程序問題,即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同樣,寫作過程也是如此。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通常分三個階段完成,即寫作前的準備、動筆寫作、修改定稿。
在第一個階段要做到:(1)在審題的基礎上明確中心;(2)列出文章結構;(3)選定寫作材料;(4)區別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第二個階段是動筆寫作。其實,在做好第一個階段的準備工作后,學生已胸有成竹了,這篇文章寫什么?怎么寫?其框架已初定,只需做填充式的充實和細枝末節的加工而已。第三個階段是修改定稿。在這個階段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才能發現問題,找出不足,從而修改完善。在這一階段中可以使許多問題得到修正,如錯別字、用詞不當、句子不通順、意思模糊等。最后再將初稿按書寫要求謄寫下來。
我認為按這樣的方法寫出的文章才是有質量的文章,這樣的訓練才是有效的訓練,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做事。
五 注重評改實效,加強情感交流
對一篇文章的評改可采取多種形式,如教師批改、學生自批、學生互改……在教師批改中,評改批語是師生情感溝通的載體,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情感空間,讓學生在批語的鼓勵中逐步進入樂于作文、善于作文的境界。因此,學生每次練筆之后,教師都應及時用心地為每一個學生寫好評語,引導他們善于獨立觀察、勤于思考、精于表達;鼓勵他們從小養成以自己獨特的視覺、純凈的童心、天真的語言來描繪他們心中的世界。教師在寫評語時要始終本著多表揚、少批評的原則,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表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讓他們增強寫作的自信心。
自改作文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自我學習活動,學生之間的互批互改,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對作者有好處,對改者也有好處,更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有效體現。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批改或相互批改,教師要教給學生批改的方法、怎樣用修改符號修改、提出批改的要求和如何寫評語等。這樣讓學生互批互改,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當上小老師,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總之,要切實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一項極為艱巨和長期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總結、創新,做出不懈的努力。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