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要做到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動起來,教師就要在課前充分的預設,為生成創設條件,在課中因勢利導、適時調整,有效利用生成及時轉化為課堂教學可利用的資源,有效地促使課堂資源的生成和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動態生成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146-01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只有生成的課堂才具有生命的氣息,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滿足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展現課堂教學的真實性。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究竟怎樣才能構建真實有效動態生成的數學課堂呢?
一 充分預設,為生成創設條件
預設是教師經驗的積累,也是教學經驗的展示。預設的成功,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益。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沒有好的預設很難有精彩的生成。課前的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引導并動態生成。
例如在一次“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校內教研課中,當老師提出“如果把4厘米、5厘米、12厘米這三條線段中的4厘米去掉,換成多少厘米就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了?”這一問題時,多位學生都搶答道:“大于7就行了。”這位老師機智地說:“好,大家都同意,那我們就來一起數一數。”學生跟著老師開始數著:8、9、10、11、12、13、14、15、16、17、18……數著、數著,學生回答:“不行了,太大了。”這位老師追問:“怎么?剛才你們都說大于7就行,現在怎么又不行了?”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厘米數應該在8到16之間,從而強調看問題要全面、要辯證。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在精心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動態生成中展現教師智慧互動的火花,努力達成精心預設和動態生成的平衡,讓預設與生成和諧共舞。
二 因勢利導,使生成更具生命力
學生在自主發現數學規律、探索學習方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遭受挫折甚至出錯。教師要能有效地挖掘利用好這種“錯誤”動態資源,提煉成為全班學生新的學習資料,引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激起學生探究的矛盾心理和問題意識,為學生創設經歷知識形成的動態課堂,使教學充滿活力、讓課堂張揚個性。如教學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時,有這樣的一道練習:(快速搶答)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
學生紛紛舉手搶答:9/16。師:同意9/16的學生請舉手!剛開始大多數學生都紛紛舉手,慢慢地有的學生開始議論了:涂色正方形的邊長不是3,這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紛紛陷入思考。這時教者因勢利導:涂色正方形的邊長不是3(并利用課件演示涂色正方形的邊長大于3),那涂色正方形的面積能用9/16這個分數表示嗎?
師:你能想辦法解決涂色正方形的面積用幾分之幾來表示嗎?
生:把空白部分的4個直角三角形通過旋轉拼在一起,正好是6格,涂色部分就是10格,占大正方形的10/16,化簡后就是5/8。
師小結:這位同學從空白部分入手,從反面來思考,先求出空白部分占了大正方形的3/8,由此推測,涂色部分占了大正方形的5/8。本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能為了轉化而被題目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轉化是在認真觀察、思考、操作基礎上一種巧妙的解題方法。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能正確面對學生的錯誤,能因勢利導把錯誤轉變成學生學習的資源,使探索更具生命力。學生在傾聽、爭辯、交流中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面對課堂中及時生成的錯誤資源,教師應及時把握,機智處理,把這些有效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三 適時調整,有效利用生成
“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堂教學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在圍繞學生發展精心設計的基礎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在變動的課堂中發現、判斷、整合信息,適時調整教學思路、教學進程或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現有的數學現實,有效利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以促進教學目標的落實,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要想有效生成,構建真實有效的數學課堂,必須辯證地看待預設和生成,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創設于無形的動態教學之中,時刻關注即時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正確、迅速地做出判斷,選擇有價值的生成資源,靈活處理、合理調控,全力打造高效率的數學課堂,讓數學充滿生機、讓課堂充滿魅力。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