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使教師愿教,學生樂學;提高學生素質與能力,讓數學課堂彰顯其獨特的魅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全面和諧發展,是現今高中教師需要面對及思考的問題。本文重點研究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方法,主要從高中數學理論知識、教學方法、應用程度出發,旨在改變高中數學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授學生知識、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一 認真備課,使理論知識形象化
備課是教師教學的前期工作,是教師根據本學科課程標準要求及課程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按順序將知識點展現出來,以保證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教師備課是對即將上課的準備,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有效學習。高中數學是一個邏輯性比較強、對學生學習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程。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1)概念、推理比較抽象。高中數學中的概念和推理是學生生活實際中很少遇到的,因此,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2)新舊知識結合,各個知識點都相互聯系。因此,學生在高中數學學習中除了對單個知識點的掌握外,還要懂得將整個高中數學知識進行全面整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整合能力與全局觀念。
高中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就是符號化、概念化、抽象化,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備課時,要立足教材特點,聯系學生實際,將數學理論知識通俗化、形象化,讓學生輕松掌握知識。另外,在學習新知識時,還要實時鞏固舊知識,并不斷訓練學生,培養學生全面學習的觀念。
如在學習集合時,教師只是單單說某個集合是另一集合的子集,對數字不敏感的學生是很難聽懂的,這時,教師就可以聯系學生實際來舉例說明。設A集合等于班上的所有男生,張某、王某是班上兩名男生,張王組成的集合B就是集合A的子集;張某和李某(女生)組成的集合C就不是集合A的子集了。教師通過這樣的方法使數學知識形象化,學生更易接受,而在學習三角函數時,教師可以將集合與三角函數聯系起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培養學生整合能力。
二 靈活教學,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數學作為理科類學科,要求學生思維靈活,頭腦反應能力強。高中是學生意志、性格、品質等處于逐漸發展成熟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在遇到某一問題時往往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這一特點,在教學活動中大膽探索,變“形式教學”為“變式教學”,靈活改變教學方法,如引導學生思考、采用多媒體演示、帶領實際活動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外,教師也可以就同一道數學題用多種解決方法為學生仔細講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如數學題求函數f(a)=cosa-sina+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教師就可以用多種方法為學生講解。(1)利用三角函數的有界性求解來為學生講解。(2)利用解析幾何題中的斜率公式,將函數轉化為幾何圖形求解為學生講解。(3)利用變量代換,將函數轉化為有理分式函數求解為學生講解等。教師通過這個題,引導學生從三角函數、解析幾何、分式函數等多個解題方式尋求答案,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克服了思維定式,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高中數學教師要帶領學生多練習相關解題方法,讓學生“舉一反三”,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
三 落實實際,增強數學知識的“應用性”
數學作為理科類典型的科目,知識點比較抽象,導致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目前高中數學教學方法依舊是應試教學,主要依靠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然后記憶,最后不斷做題來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但在新時期下,這樣舊式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切實際,它無法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創新學習方法,達到提升自己素質和能力的目的。因而,要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大膽創新教學方法,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師要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來開展教學,落實生活實際,增強數學知識的應用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達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如研究分期付款中的有關計算這一課題時,教師就需要將知識點落到實際,安排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先弄清銀行的有關知識,了解三種付款方式(分期付款、一次性付款、公積金付款)的具體計算方式,然后讓學生整理資料并與同學交流、討論,最終使討論的結論與實際結果相符合。通過這樣的實際考察與交流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增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結束語
高中數學教學不僅是一個交換信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反映出來的具體問題收集起來,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不斷培養學生探究、創新、改善、分析、總結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高中數學要提高教學質量,重點在于使理論形象化,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方法靈活化,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知識應用化,聯系學生實際生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