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著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我們跟隨新課改步伐實行了“目標”教學法,以目標教學統領課堂,構建高效課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值得我們肯定的東西,與此同時,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課堂也存在一些問題。所有的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深刻反思,下面筆者就簡單地談談教學中的收獲與困惑。
一 成績
新課程改革帶給了我們新理念、新方法、新嘗試、新探索,它不僅是一種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種文化的改革、一種觀念的改革。作為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我,經歷了教學改革的學習、探索、實踐,對全新的教學理念有了新的認識。要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需要,必須更新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同新課程一起成長,經過幾年的學習、實踐,我有很多收獲。
第一,新課程改革是一面大旗,為課堂教學指明了發展的方向,而教與學行為方式的變革又成為課改的重頭戲??v觀新舊課程、新舊課堂,我們不難發現課堂教學出現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學生的學習也逐漸趨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與學的行為方式的改變,讓教師教得自信,學生學得精彩。新課程十分關注課堂上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因此,我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
第二,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而以往有一部分數學知識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些應用題有時也是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數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數學問題,所以,新課程也提出了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教師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要求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成了學生的學習伙伴,從而打破了教師掌控課堂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教與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我們多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相信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定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 誤區與問題
1.合作流于形式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很多課堂中,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看似熱鬧,實則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很明顯,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真正的合作首先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應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在教學中合作雖然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地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發展過程。
2.評價濫用失真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現在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老師的贊揚聲,以及表揚的掌聲,回答好的學生額頭上有的甚至能貼上幾顆金星,回答不好的學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師翹起的大拇指。其實,過多外在的獎勵并不利于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師用的贊賞實在是太多太濫了,這樣的鼓勵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漸漸褪去應有的喜悅,長期下去,也只能帶給他們更多的“迷失”。學生創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勵,學生錯誤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處給予鼓勵,不可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觀的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才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
3.教學開放過度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一些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并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認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地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大膽放手,只需適時適當地給予點撥、講授即可。
三 改進措施
第一,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領會其精神,掌握其理念,以利于運用于實際教學中。
第二,積極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實踐、反思,及時記錄自己的得與失,達到自我評價提升的目的。
第三,抓住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結合新理念,分析學習他人的優點,取長補短,使自己不斷進步。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