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手工制作活動的趣味性、創新性是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設計出良好的制作活動對教學的開展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農村幼兒教育開展快樂制作活動的意義,并探討了農村幼兒快樂制作活動設計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農村幼兒 快樂制作 學前教育 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173-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的含義,是讓廣大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使教師在新的教育觀、資源觀、兒童觀指導下,建立“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的資源觀和價值觀。我園地處江南水鄉——太湖之濱,具有良好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教育資源。筆者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積極開展快樂手工活動,思索如何利用好農村的本土資源,將這些資源優勢更好地運用到手工制作教學中。
一 農村幼兒快樂制作活動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幼兒參與制作的心理快感及成功感
快樂手工強調要以快樂的學習情緒貫穿教學過程,以達到讓幼兒熱愛手工、發展個性,形成積極樂觀態度的多重目的。快樂手工教學是以最佳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幼兒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調動幼兒參與制作活動的積極性,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快樂、喜悅、和諧的情感與氣氛。既讓幼兒喜歡制作、樂于制作,又讓他們自覺主動地參加制作活動,充分發展幼兒的個性,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操。開展快樂制作教學中我們追求快樂的學習,專心做自己,引導幼兒觀察、回憶與想象,在幼兒的心中植下制作活動中的快樂因子。
2.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感知力和審美力
開展快樂制作教學對提升幼兒的感知力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實踐中,我們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另外,在材料、顏色、結構、造型等方面我們也都考慮美的原理和法則。
3.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開展快樂制作活動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能有效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在整個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起著引導作用。在實際制作中,幼兒需要不斷熟悉制作的工具和材料,正確掌握操作方法,通過有效的手工活動提高幼兒的操作技巧。
4.有利于開拓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開展快樂制作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要發散幼兒的思維能力、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制作過程中需不斷發揮
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開拓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出實用性強的手工作品。教師在進行手工制作教學時,同樣需要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 農村幼兒快樂制作活動設計的優化措施
1.教學內容的實用化
教學內容是實施快樂制作活動的重要保障,傳統的手工制作活動內容主要包括折紙、布貼、泥塑、剪紙等,這些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制作材料的浪費,缺乏一定的實用性。同時,幼兒在學習中過多地注重作品的藝術性,而忽略了作品的實用性。因此,優化制作活動設計方案需要實現教學內容的實用化。設計快樂制作活動,教師必須具備教學活動設計的能力,尤其是手工活動目標的設定、編排制作過程的設計以及選擇制作的內容。對農村幼兒教學而言,沒有像城市幼兒手工制作教學那樣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教學內容也比較傳統,創新力度不夠,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利用好本土特有的資源,將教學內容深入日常生活,逐步生活化和實用化。
在幼兒手工制作教學課程雕塑篇中的泥雕活動設計中,傳統意義上是通過掌握泥雕的操作技巧,制作多種不同的造型,如桌子、馬、蝸牛等,一般使用的工具是陶泥以及橡皮泥。但是在農村,陶泥和橡皮泥成本過高,且不常見,對此,本園教師在手工制作教學中充分利用了本地泥土松軟好用的特點,用松軟的泥土作為陶泥和橡皮泥的替代品,用手捏出形式各異的造型,同樣達到了雕塑設計的教學目的。這樣的教學很好地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實用化,教師將課堂內容與幼兒日常生活相結合,有利于更好地開展農村幼兒快樂制作活動,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2.教學模式的幼兒主體化
教學模式的轉換是開展農村幼兒快樂制作活動的重要途徑。要想更好地發揮快樂制作活動在手工制作教學中的作用,就應該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樹立以幼兒主體地位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增強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開發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主要體現在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前提、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基礎、以解決問題為根本、以課堂氛圍為平臺、以激情參與為原則、以鼓勵創新為亮點、以關注差異為平衡等方面。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開展有特色的手工活動。
在幼兒手工制作教學課程彩繪篇彩繪瓶子的活動設計中,城市幼兒在學習中一般會去搜集如空礦泉水瓶、空易拉罐瓶等作為材料。但是離大自然最近的農村,可以合理利用本土的自然資源,去農田里采摘葫蘆作為制作材料。教師在教學前帶幼兒去搜集一些葫蘆作為制作材料,然后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幼兒播放一些彩繪作品圖片和彩繪過程的視頻,隨后便將整個課堂交給幼兒,讓其自主完成整個制作。制作過程中,幼兒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自行組成小組共同努力完成。當然教師在利用葫蘆作為材料的時候,要求幼兒以動畫片《葫蘆娃》為原型,制作出“葫蘆兄弟”的造型。幼兒完成后,教師組織幼幼進行討論和比較,談談最喜歡的作品。
3.制作材料的合理化
制作材料是整個制作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制作材料很多,從簡單的彩紙到復雜的廢棄物,從小的米粒到大的紙箱等,收集制作材料的種類很多,途徑也很廣。但是伴隨而來的是這些材料的安全和衛生問題,一些手工制作活動需要用到剪刀、鐵絲等工具,這些對幼兒來說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一些廢棄物的材料還存在衛生問題,如易拉罐的殘液。因此,在制作材料的選擇上要合理化,特別是擁有良好地理優勢和獨特自然資源的農村更是如此。農村幼兒快樂制作活動設計在材料的選擇上完全可以從本土的自然資源如瓜果蔬菜等上代替有安全和衛生隱患的制作材料。
在幼兒手工制作教學課程紙藝篇紙雕塑活動的設計中,通常的工具包括了膠水、剪刀、切圓器、圓規等。剪刀和切圓器等都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且紙雕塑需要浪費很多紙張,具有不合理性。本園教師在本次制作活動的設計上,充分利用了本地一些瓜果蔬菜作為制作材料,做到了制作材料的合理化。如在小鴨子的制作過程中,用大的果子做鴨子的身體,小的果子做頭,黑豆子做眼睛,用成熟后的南瓜皮做翅膀等,就形成了可愛的小鴨子造型。同時,還可以利用樹上的葉子作為水草,讓整個作品更加生動形象。
4.開展趣味性的課外實踐活動
手工制作教學的實施不僅停留在課堂上,走出課堂去實踐,也是農村幼兒快樂制作活動優化設計的重要手段。如在美麗的春天,我園教師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到外面去汲取營養,不失時機地誘導幼兒發揮想象:“你找到的物體像什么?可以變成什么東西?”他們會欣喜萬分地各抒己見:“老師,這塊石頭像小甲蟲。”“老師,我找到了‘Y’(一根樹枝)”“老師,一把扇子”……置身于自然界的孩子們思如涌泉,他們奇特豐富的想象力令人預料未及,贊嘆不已。再如冬天下雪天組織幼兒出去堆雪人,用麥稈制作雪人的頭發、豆子做成雪人的眼睛、蒼耳做成雪人的鼻子等,這既有利于開展趣味性較強的實踐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發揮幼兒的創新思維。
在幼兒手工制作教學課程蠶絲篇繭子造型的設計中,引導幼兒回歸生活。每逢春秋之際,我們圍繞家鄉特產蠶絲開展快樂制作活動:或是將繭子上色裝飾編成掛飾;或是剪開做成有蝴蝶、鮮花的裝飾畫;或是將蠶繭拼插裝飾,制作成各種小動物。另外,我們在美工區還為幼兒提供了絲綿、花布、針線、剪刀等材料,大班幼兒會兩兩一起合作,學著工作人員產生一系列的操作、交往活動:拉絲棉,塞進花布里,縫針線等等。帶領孩子們回歸生活,了解家鄉文化,在活動中也學一學、做一做,不僅發展其動手、語言表達及交往能力,也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家鄉的熱愛,讓家鄉的文化得以傳承。
綜上所述,開展農村幼兒快樂制作活動能更有效地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創造能力及成功的快感。在農村幼兒快樂制作活動設計的優化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農村特有的資源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將農田里的豆子、蒼耳、瓜果蔬菜等材料合理利用到教學中去,開展有特色的手工制作活動。
參考文獻
[1]江自平、周靜.在美工活動中發展幼兒創造能力的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4(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