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盡早學會換位思考,不自私、愛他人,這比學會任何本領都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自己平和而美好的人生。”林曦希望自己的兒子無論未來從事何種職業,首先是一個充滿慈悲心的人。
不要買太多玩具,用心培養孩子的專注
兒童教育學家認為:孩子保持安靜和專注的時間越長,未來他的智商就可能越高。林曦總是避免給孩子買太多玩具,而是刻意培養孩子從小習慣枯燥,這樣才更能學會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樂趣。“很多父母在物質上特別寵孩子,其實太多的選擇會讓孩子處在一種感官過度刺激的狀態中,并不利于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林曦回想自己小時候,母親幾乎不給她買任何玩具,基本上是一個氣球玩一周,一串鑰匙玩半年。看到現在很多小孩子沉迷于電子游戲和半屋子玩具,林曦就會擔心,強烈的感官刺激之后,孩子們如何適應枯燥的書本和現實社會?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不是孩子的錯,是因為他們已經適應了不斷升級的畫面和精彩。做父母的,應該讓孩子習慣枯燥、學會專心,只要在限制中,孩子的未來才會有無限可能。
早教是需要的,但不一定要上培訓班
做媽媽的就是要仔細觀察,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驚人的,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看孩子。其實在小朋友的腦子里面沒有“難易”的差別,只有“多少”的差別。這一點,林曦覺得和我國古老的傳統一致,四書五經這么“難”的東西,其實很多人都可以在學前啟蒙期就開始接觸。孩子都有非常強大的記憶力,讓他背誦什么都能記住。所以,父母應該利用好孩子人生中這段不可復制的“黃金記憶期”,讓孩子多接觸有價值的經典,而不是一定要上早教班。林曦記得自己10歲后的每日課程中就有《論語》《周易》《菜根譚》《道德經》等典籍。雖然現在并不全部記得,但每次再接觸的時候,總是覺得很熟悉。因此林曦認為:“童子功依然很重要,難和易都是相對的,先難后易,經歷過了有難度的挑戰后再學習其他的東西,小朋友就不會叫苦,反而覺得很輕松啦。”
從小適應挑戰,培養發自內心的自信
以前的中國人都是在責備和訓斥中長大的,缺乏自信是必然的。最近幾年,中國的父母仿佛一夜間明白了孩子要被夸著長大,認為夸獎可以給孩子帶來最本質的自信。其實,自信不是被空洞的好話贊美出來的,而是要靠完成自我挑戰來實現。建立在空洞贊美基礎上的自信是不堪一擊的。林曦建議媽媽要從小幫助自己的孩子挑戰更高目標,不要滿足于一些基礎任務的完成,例如做了一點點小事就把孩子夸得不得了。“我記得自己小時候背的第一首古詩是《春江花月夜》,當時我媽媽規定我必須一周內完成,而且是連注解都要一起背誦。學齡前的我當然感到很有挑戰,但是這個挑戰完成后我覺得很有成就感,能力經過驗證后收獲的自信是大人再多空洞的美言贊美都無法取代的。”從那之后,普通的古詩對于林曦來說都太容易了。林曦教育孩子的理念就是:永遠不要去做伸手就能完成的事,需要跳一下才能夠著的才會帶來成就感。讓孩子從小適應對自我的挑戰,才能讓他擁有真正的自信。
用社會的規則要求孩子,而非家庭規則
林曦認為,人生中其實并沒有一個時期叫做“兒童時期”,大家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不要把小孩當做小孩,要用這個世間的游戲規則來對待他。讓孩子從小就懂得要獲得就必須先付出,犯了錯誤就要承擔責任。而不是用所謂的家庭規則,讓孩子在指責和原諒的反復之間變得麻木。做父母的護不了孩子一輩子,所以,要讓孩子盡早明白行走在這個世界上的規則。“父母家人可以無限寬容,但是社會不會。孩子要從小學習遷就大家,而不是要別人一味地遷就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喜愛。”林曦如是說。
做個善良的人,比做個聰明的人重要
“記得一位哲學大師曾說過:所謂的教育,就是拋開你在學校習得的所有知識后所剩余的。就我的理解來看,真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僅僅是技能教育。”現在很多父母著急讓孩子擁有各種本領,卻忽視了他內心的成長。職業媽媽通常都很忙碌,孩子教育基本上都是交給各種學習班了。林曦覺得從小學習技能無可厚非,但是做媽媽的一定要多和孩子談心。林曦記得自己小時候媽媽就很喜歡和她“談心”,并從小就教育林曦要有“反省機制”。做媽媽的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成長和困惑。讓孩子盡早學會換位思考、不自私,愛他人,這比學習任何的本領都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自己平和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