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歲寶寶易脫臼
寶寶較容易發生脫臼。你拉著他快跑,或是跟他拔河試試力氣,就可能讓他脫臼。這里說的脫臼,在醫學上又被稱作“小兒橈骨頭半脫位”,經常發生在1~4歲的寶寶身上,最容易發生脫臼的關節是肘關節和肩關節。這是因為4歲以下的寶寶橈骨頭上端尚未發育完全,肘關節囊及韌帶均較松弛薄弱,穩定性和保護性都較差,加上寶寶大運動能力還沒有發育協調。因此,當爸爸媽媽牽拉不當、寶寶受到較強外力時,都容易造成關節脫臼。脫臼還與寶寶缺鈣等營養不良問題有著一定的關系。發生脫臼后,如果是不會說話的小寶寶,會驟然間啼哭不止,會說話的寶寶除了哭之外,還會訴說胳膊疼痛。
細心發現寶寶脫臼信號
發生脫臼之后,有些寶寶會哭及訴說疼痛。但由于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一些寶寶對疼痛反應遲緩,發生脫臼之后,往往哭幾聲就會安靜下來。針對這種狀況,就要求家長能保持警覺,平時細心觀察,如發現寶寶有異常情況要立即檢查確認,以免延誤寶寶的傷情。
1.活動是否受限:發生脫臼部位的肢體活動會受到限制,例如,寶寶肘關節脫臼時,胳膊不能抬舉、取玩具,不能自由活動。
2.劇烈疼痛:一旦觸碰發生脫臼的部位時,寶寶會因為疼痛而出現劇烈反應,比如大哭不止。
3.關節異常:發生脫臼部位肢體的形態位置可能會發生變化,寶寶可能會出現肢體縮短或者延長、關節處明顯畸形等癥狀。
寶寶脫臼之后怎么辦
一旦寶寶發生脫臼,家長首先要鎮靜,不要驚慌失措,要抓緊時間正確處理。在脫臼后有兩三個小時左右的寶貴時間,要趕在此時間內由專業醫生把寶寶的關節恢復原狀。如果脫臼后時間拖延太久,或是關節脫位后沒有及時發現,再或處理不當,脫位處往往會產生局部充血、腫脹現象,復原就困難得多了,而且有可能導致習慣性脫位,或是關節內折等并發癥。
在寶寶脫臼之后,家長首先要好好安慰因為疼痛而啼哭的寶寶;其次要用夾板、繃帶等輕輕固定脫臼的部位,然后盡快送寶寶到醫院治療。在送醫院過程中,注意不要隨意移動患肢,以避免在移動過程中對寶寶造成二次傷害。
專業的醫生能很快將脫臼復位。復位時陪伴在寶寶旁邊的父母可聽到輕微彈響聲,復位后寶寶肘部疼痛基本消失,并可用患手上舉取物。
復位后要護理
脫臼復位后的護理非常重要,如果護理不當,有可能造成寶寶習慣性脫臼。雖然復位后關節回復到原來的位置,但受傷的韌帶或者周圍的組織也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寶寶的疼痛感也沒有完全消失,關節有可能在幾周內都不可以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會考慮使用三角巾或繃帶將患肢固定在胸前7~10天,同時避免再牽拉,以免造成習慣性脫臼。幼兒脫臼雖經復位,但很容易復發,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大致到了8歲以后,幼兒發生脫臼的幾率才會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