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蛋白質能讓娃長得壯,就拼命讓吃肉喝奶;覺得水產品比肉營養好,就使勁讓吃魚;知道外國小朋友喝牛奶很結實,就讓娃把牛奶當水喝……想讓寶寶們身體好為未來賺足本錢的愿望是良好的,可是愛娃心切的媽媽們,膳食均衡才是最好的營養餐。如果拼命讓孩子吃某些你認為“很有營養”的食物,反而會給健康拖后腿!
多吃魚、肉,少吃飯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三大營養素,缺一不可。不少家長卻會厚此薄彼,認為蛋白質一定要保證,碳水化合物倒無所謂,不就是提供點熱量嘛。于是不少寶寶家里會有奇怪的規定:米飯可以不吃,魚啊肉啊一定要吃光,要不然寶寶就會瘦弱長不大。真的是這樣嗎?
碳水化合物也叫糖類,除了能供應熱量、構成神經組織和細胞外,還有保肝解毒、氧化脂肪防止酸中毒、供給食物纖維有助于通便和預防結腸癌、冠心病、糖尿病、便秘等功能,作用不容小視,不然也不會被認為是人體三大營養素之一。
就蛋白質而言,其攝入對于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極其重要。但過量攝入蛋白質也可能有危害,尤其是對消化、代謝和排泄器官發育都不成熟的嬰兒來說。蛋白質是構建身體和發揮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蛋白質分解代謝的產物則必須依賴肝臟轉化和腎臟排泄,超過身體需要、未被利用的蛋白質只會增加嬰幼兒的代謝負擔。此外,消化蛋白質需要多種維生素參與,如果攝入過量的蛋白質,必然需要更多的維生素參與消化。本該用于維持身體其他機能的維生素,都在輔助蛋白質的代謝中消耗掉了,這樣就會導致維生素的相對缺乏。
臨床數據顯示,因攝入過多高蛋白質而引起身體增長過快的兒童,已經在醫院接診的兒童病例中占了將近三分之一。如果長期“少飯多肉”會嚴重損害孩子健康,導致多種營養素攝入不足,人為造成熱量缺乏,出現免疫力低下、易感染病毒等情況。蛋白質過多,不但使孩子過快生長,還容易導致肉中毒,廢物在體內堆積越多,對大腦、心臟都有影響。因此建議主食、素菜、葷菜(包括豆制品)最合理的比例應該為3∶2∶1。
寶寶多吃魚比吃肉更聰明
水產品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并含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和有益于大腦發育的DHA等營養物質。所以不少家長覺得,既然魚肉富含DHA,吃魚的寶寶更聰明,給寶寶吃魚肯定比吃肉強得多。
但若世界上真的有一種完美食物的話,那還需要什么膳食均衡呢?
水產品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的結構卻不是特別完美,某些氨基酸的含量非常低甚至缺失。也就是說,雖然魚肉中部分氨基酸含量非常豐富,但人體對氨基酸的利用率會受缺失或最少的那種氨基酸影響,導致機體吸收的來自水產品的蛋白質不能被有效和充分地利用。因此,如果寶寶僅僅依靠水產品來補充蛋白質的話,就容易出現蛋白質利用不足的問題。
其實并非所有魚都含有DHA,即使像金槍魚這樣100克魚肉中含有DHA量超過1克的也只是在肥肉部分含有。因為DHA藏在魚的眼窩脂肪和魚油中,而大多數媽媽不會給寶寶直接攝入這兩部分。
另外,鐵是寶寶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之一,不然容易引起貧血等癥狀。但水產品中的鐵含量卻是非常有限的,尤其跟紅肉(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肉)相比。如果水產品在寶寶總體飲食中所占比例過大,就勢必導致其他肉類攝入受到影響,因此,建議寶寶攝入魚、蝦等水產品每周不超過四次,并要和其他肉類搭配食用。
果汁代替水果、水果代替蔬菜
在喜歡海淘代購的媽媽圈里,傳頌著一種“神器”——Vitamix料理機,號稱能解決寶寶不愛吃水果蔬菜的問題,因為經過它一番攪騰,所有果蔬都變成濃稠糊狀,一杯下去,解決一天所需膳食纖維,并且可以綜合多種果蔬汁水,幫助膳食均衡。問題是,這樣做真的對孩子好嗎?
對于6個月以上剛開始添加輔食的小寶寶來說,把果蔬變成泥狀當然是個好主意。可如果一個兩歲的孩子還拒絕自己嚼蔬菜水果,那豈不讓人憂心。很多家長說,蔬菜水果不就是一點維生素嘛,孩子喝果汁一樣的,不吃蔬菜嘛,多吃點水果就平衡了。事實上,并非這么簡單。
與新鮮的水果相比,果汁所含的營養成分少得不止一點點。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榨汁機都沒有辦法做到保留水果中的纖維素。研究數據顯示,新鮮水果在搗碎和壓榨過程中,50%以上的維生素C被氧化破壞,90%以上的膳食纖維會被過濾掉。纖維素雖然沒有營養活性,但可以增強腸道功能,使腸道肌肉保持健康和張力。因此,果汁中膳食纖維的缺失會對整體營養作用產生不利的影響。
另外,因蔬菜口味不及水果,因此在寶寶表示不愛吃蔬菜時,不少家長就會妥協讓孩子多吃點水果,認為這樣可以彌補不吃蔬菜而對身體造成的損失。這種做法可不科學。首先,經常讓寶寶以水果代替蔬菜,勢必會增大水果的攝入量,導致身體攝入過量的果糖,還會使寶寶經常有飽腹感,影響食欲。其次,水果中無機鹽、粗纖維的含量遠遠少于蔬菜。因此,寶寶不愛吃蔬菜時,最好不要經常以水果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