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2013年就過去了,2012只是虛驚一場,2013也不是劫后余生,數碼產品的更新換代依然繼續著。時間倒退到365天前,我們期盼的各種新鮮技術,如手機指紋識別、高畫質手機拍攝、數碼相機智能化等等,已經通通變為現實。除此以外,從前還在設計師的概念圖紙里面的產品,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等,也陸續進入了市場。
2013年的數碼世界,算是大變革沒有,小驚喜不斷的一年,是否蘊藏的能量會在2014年迸發?我們拭目以待。不過在2014年才剛到的時刻,還是得停下腳步,梳理一下2013年的數碼領域發生了什么?哪些明星產品登上過舞臺?
夢想技術從設計藍圖走進現實
數碼領域一如昨天保持著它飛快的發展腳步,稍不留神,你手上的設備就成為了古董。但不同以往的是,各類數碼產品不僅在硬件的參數上不停地提升,更在用戶體驗更直接體現的設計領域下了大力氣。無論是微軟、蘋果、安卓三大系統的持續更新,還是穿戴觸感層出不窮的新體驗都印證了這一點。
在2013年矚目的產品里面,我們看到了數碼領域的愛富不嫌貧:無論是土豪還是屌絲,都找到了自己樂此不疲的手機;無論是白富美還是小清新,都擁有了自拍神器;無論是商務范還是IT宅,都發現了遂心的平板電腦。
手機攝影水平大幅提升畫質堪比相機
當攝像頭第一次出現在手機時,攝影只不過是手機的附屬功能,讓人們在打電話發短信以外可以風花雪月地拍拍照。時至今天,拍攝已經成為了手機幾乎最重要的功能,手機拍攝的照片不僅是躺在自己內存里面的作品,更是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
在圖片分享社交網站上,半數以上的圖片是由手機拍攝和分享的。相比于相機而言,手機拍攝無論是現場的抓拍能力還是拍后的及時分享,都有前者不可比擬的優勢。唯一的不足是,手機的鏡頭和傳感器還不如相機專業。
不過,在2013年里面,手機拍攝的畫質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每個手機廠商都把拍攝功能放在了首位來考慮。于是我們看到了有的廠商把4100萬像素的感光元件放進了手機;有的廠商把可變焦或者成像質量更好的鏡頭搭載到智能手機身上;有的廠商則在處理器上花工夫,一次提升畫質;有的廠商設計出可旋轉的攝像頭,保證了前后攝像頭的相同畫質。
在這個年頭,拍不出大片的手機已經算不上好手機。現在,就連受聘于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也在用手機拍出震撼人心的人文和生態攝影作品。而使用手機拍攝加入了濾鏡效果的照片,更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遠離了時刻注意著從快門速度到光圈以及后期處理的技術問題,攝影師用手機能夠在沒有強烈工作意識的狀態下捕捉畫面,更能體會到發現和重現悲喜故事的興奮。
PC平板二合為一平板辦公更方便
喬布斯在生前曾宣稱“平板電腦是我一生最重要產品”,此言非虛,平板電腦一問世就成為了一種革命性的產品,而且是一種不用經過漫長的市場培育就大獲成功的產品。而且他堅信,平板電腦不是PC,它是一種后PC設備,要比PC更加易用,更加直觀,軟硬件結合要更加好。
另一邊廂,在Windows 8平板陣營里面,卻是實行著恰好相反的策略,就是“PC平板二合一”。延續著微軟的辦公優勢,這一陣營的平板電腦在實現了平板的觸控體驗以后,還是依依不舍地牽著鍵盤的手,于是催生出各種“變形觸控本”,所謂“變形”,就是用不同的設計理念來處理平板電腦和鍵盤的關系。有的產品是“翻轉”,有的是“外加”,有的是“滑蓋”。無論如何,就是要把鍵盤便捷地附帶在平板電腦上,實現用平板電腦來辦公。
還有一個陣營是安卓平板電腦,但是,安卓系統在平板電腦領域遠沒有在手機領域那么成功。安卓平板采取了一種騎墻的態度,沒有刻意保留鍵盤,也沒有放棄辦公功能,于是有些安卓平板采用了手寫筆來突顯辦公的便捷性。
蘋果今年也推出了iPad的新品,不過蘋果的平板電腦策略一直延續著喬布斯“平板非PC”的觀點,繼續集中火力提高觸控、顯示和便攜的能力。
這是一場有趣的戰爭,Windows 8平板似乎既沒有分薄了傳統筆記本的市場,也沒有分薄了iPad的市場,因為后兩者的用戶目的很純粹,要么工作,要么享受。原來Windows 8平板才是真正的騎墻者,這種“PC平板二合一”的戰略,要么大獲全勝,要么一敗涂地,結果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見分曉。
微單在增畫幅單反在減重量
“單反”往往被人們視作專業攝影的代名詞,的確攝影師大多在用數碼單反,并且是全畫幅的數碼單反。當“單電”以類似單反的形象出現時,人們質疑電子取景器是否可以實現光學取景器的“所見即所得”。
2013年,“單電”逐漸摒棄了類似“單反”的大塊頭形象,而是以“微單”的形象輕裝上陣。“微單”具備了可換鏡頭的優勢,而且光學傳感器的尺寸更是直逼單反。在本年度,全畫幅的“微單”已經上市,可配置的鏡頭也在不斷豐富。在人文攝影領域,“微單”開始取代“單反”的地位,因為當硬件幾乎不相伯仲的情況下,輕量化就是硬道理。
相機廠商也知道消費者對“單反”重量的抱怨,開始幫傳統“單反”減肥。2013年出現了史上最小的“單反”,尺寸竟然跟手機差不多。在保留了反光鏡的基礎上,把可以壓縮的重量一減掉。
面對體積和重量差不多的“單反”和“微單”,消費者會怎樣選擇?多數人的回答是后者,因為小型“單反”依然停留在入門級的時候,“微單”已經登堂入室走進攝影師的口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