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有張號稱是漢朝的玉椅拍出了2.2億元的天價。那套梳妝臺高背椅的組合本來就丑得令人發指,一聽專家說這是漢代的,我頓感觀眾們被雷劈了。那種感覺怎么說呢,就像看到來自元代的青花瓷仿的AK47,或者來自晚清的金子打造的手提電腦。
眾所周知,漢代沒有椅子。凳子在中原的出現,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為了利益睜眼說瞎話的專家,他們還以為這世界上有常識的人都死絕了。
不過,我想說的不是椅子,而是漢代的人的衣服。
椅子和衣服有什么關系?有關系。因為漢代的時候,還沒有我們現在的褲子,更沒有內褲,即便里面穿著,那也是開襠褲。漢代只有枰、床、榻、席這類東西,都是跪坐為主,那外面穿什么才能避免露點,不至于不雅呢?
那時在正式的場合穿的主要是深衣,有些貴族也作為日常家居服。所謂的深衣,在《禮制》中有介紹,它的要求是“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這就是說,深衣都較長,應當是在腳踝以下地面以上。常見的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長,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后再繞至前襟,然后腰部縛以大帶。深衣的出現,就是因為當時沒有連襠的罩褲,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合理并合禮得多了。
其實,那時也不是沒有內褲或襯褲,只不過跟今天的不一樣而已。正式的外套下面,一般穿裙——不分男女。還有一種叫“綿袴”的,也叫“脛衣”,后腰開口不閉合,下端有裥,前后襠不合攏,后腰闕斷為敞口。簡單點說吧,這種脛衣相當于襯褲,但只有褲管沒有襠,光著屁股呢。
什么時候這種褲子里多了褲襠呢?這就要問霍光了。漢昭帝時,霍光的外孫女上官氏當上了皇后,但新婚時,昭帝九歲,上官氏才六歲。若干年后,眼看著皇帝和皇后也長大了,霍光急著想要外孫女能生下個皇儲。于是,那些領悟了霍光之意的大臣和御醫上書稱皇帝身體不好,不能多近女色,只能親近皇后,并且命令宮中女子都穿多條帶子系住的窮褲。所謂窮褲,顏師古稱“緄襠袴”,服虔解釋曰:“窮绔有前后當(襠),不得交通也。”這就是有襠的女褲的肇始,大大地限制了性行為的方便程度。
以后,有襠的褲子就流行開來。這種褲子通常稱為裈,不過,這種“緄襠袴”還是與今天的褲子不一樣,襠之擋私處,仍加開折,用繩帶約束。
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史記》里司馬相如在街上賣酒時穿著“犢鼻裈”。犢鼻裈相當于現在的大短褲,在古代這是貧賤勞作者所穿的,司馬相如穿著是用來羞辱卓王孫的。魏晉時,別人把衣服拿出來曬,曬的都是紗羅錦綺,而阮咸貧窮,則以竿掛大布犢鼻裈于中庭,一點也不怕丟人。畢竟有魏晉名士之風啊。
我相信,這種大褲衩還是有褲襠的。
時尚和服制從來都是給高貴者及體面者制定的,他們有潮流,講禮制;而底層的百姓,服裝的變化向來就少,因為不管風云變幻,他們只能挑最實用最簡單的東西來穿,談不上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