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業學位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生培養的一種新類型,與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相比,專業學位教育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上有著顯著不同。本文旨在理清“雙導師”制下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的目標;分析“雙導師”制下研究生人才培養面臨的實際問題以及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檢驗;明確專業碩士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和管理制度。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雙導師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

目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分為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目標的學術學位和以培養實際應用人才為目標的專業學位。為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調整優化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推動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的模式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模式轉變,按照教育部的規定,2009年起各研究生培養單位逐步減少了學術型碩士的招生,減少的名額用以增加全日制專業型碩士。
雙導師制就是為了適應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而對研究生教育創新模式的探索。狹義的“雙導師”是指每位研究生除了有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校內碩士生導師進行學術指導外,還要配備一名在實務部門有著充分實踐經驗的校外導師負責指導實踐,充分達到培養實踐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廣義的“雙導師”在此之上還包括以科研項目、經濟實體等為依托的國內外產學研聯合培養等新型培養模式。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自2011年起招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至今已培養70余名畢業生和100余名在校生。同時,自2011年起,對全部專業碩士實行“雙導師”制;2013年起,學院對全部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實行“雙導師”制。經過對2013和2014兩屆采取“雙導師”制的畢業生進行跟蹤分析,其現實價值與問題日益顯現。
一、“雙導師”制的存在現實價值及我校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1,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構建研究生培養模式,使之科學化、系統化。
校內導師專注于研究生理論科研水平的提升,從學涯規劃、學業指導、論文選題、理論指導等方面指導學生,為學生提供幫助;而校外導師則為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提升提供幫助,充分抓住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特色,培養實踐型、職業型人才。“雙導師”制的推行可以發揮雙導師各自的優勢,使學生在2年的時間內理論水平既得到一個較大空間的增長,又平衡了研究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的總體培養質量。
在一份針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2014屆專業碩士畢業生的問卷調查顯示,95.65%的畢業生認為,在他們的研究生學習過程中,校外導師對他們“有一定幫助”或“很有幫助”,僅有4.35%的畢業生認為,校外導師對他們“沒有幫助”。
2.反饋并檢驗校內教學效果,使學校適時調整培養模式,提高培育質量。
問卷結果顯示,校外導師除了為學生提供到企業參觀、實習的機會以外,還會推薦一些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書籍,定期讓學生上交心得體會,或與導師進行實際交流;同時布置科研或學習任務,讓學生思考、學習,為論文寫好打好基礎;學生也會定期向導師匯報,導師就現階段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等。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校外導師開始涉足或已經承擔校內導師的職責,兩位導師工作內容相互交叉,可以從實踐的角度檢驗校內教學效果。如何在有限的研究生生涯中以較高的標準完成兩位導師在科研和實踐不同領域中的要求,如何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平衡學生科研和實踐的關系,這也給研究生本人以及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
3.有利于開展校企間合作交流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是北京市屬重點高等院校,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改革是我校踐行人才培養的職責。另一方面,收入較高的金融業一直是學生就業的首選行業之一,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改革在滿足市場需求、為北京金融中心建設服務的同時,也為我校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職業生涯起點。通過與實務部門導師的雙向聯系,逐步建立并進一步完善產學研聯合培養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構建了企事業單位與高校的橋梁與紐帶,達到了兩方共贏的效果。其中作為2014年獲批我校產學研聯合培養基地的某商業銀行北京市分行及某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我校已選派十余名金融專業碩士研究生和保險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參觀實習,部分學生通過其實習過程中的優秀表現,已獲得畢業后到該公司工作的機會。
二、“雙導師”制研究生培養模式現階段存在的缺陷及解決辦法
隨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在專業學位碩士教育“雙導師”制的實施,在取得部分成績的同時逐步顯現出一些實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兩位導師之間分工不明確,二者缺乏有效溝通。
上文中提到校外導師開始涉足或已經承擔校內導師的職責,兩位導師工作內容相互交叉,這一方面確實能夠從實踐的角度檢驗校內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兩位導師不同指導理念的碰撞,容易導致溝通不暢,信息失靈的問題,造成研究生在理論上與實踐環節的平衡上無所適從,從而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
針對以上問題,金融學院在研究生入學時首先明確,專業碩士研究生一年級為學習、科研時間,在完成一個學期的課程學習后即進入論文選題、起草論文階段,本階段的主負責導師為校內導師;進入二年級后,在保證論文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專業實踐,校內、外導師共同負責研究生本階段的學習;同時組織校內、外導師共同座談、交流,相互溝通,使雙方進一步了解對方的培養方式方法,充分保證培養質量。
2.校外導師積極性不高,指導責任目標不明確。
由于校外導師往往是兼職導師,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較難專注于研究生的培養。甚至部分導師只是掛有導師空名,基本沒有具體的指導工作可做。研究生培養單位在聘任校外導師時,也往往注重于導師的頭銜,對校外導師的工作責任缺乏明確描述,監管不到位甚至沒有對實踐導師的監管,這些造成了校外導師形同虛設的現實。
在問卷中“對學院今后在校外導師培養研究生方面的建議”,許多研究生也提到“希望校外導師能與學生有更多的溝通,增加見面指導的機會”;“先了解校外導師指導學生的興趣與時間是否充分”等建議。學院針對這種情況,從校外導師的遴選、聘任、管理、監督、質量評價等各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校外導師聘任制度。針對校外導師的指導情況,逐年減少或增加指導學生數量,保證培養質量。
經過近五年的努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共聘請校外導師60余名,全部來自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及企事業單位的相關專家。專業碩士報考分數和就業率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培養模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務實改革,將專業碩士教學從單純的知識教育轉向知識教育與實踐性教學并舉,同時研究在“雙導師”制下改變實踐教學傳統上的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創建多層次
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我校專業碩士教育科學化,充分實現既定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杜靜,丁忠.應用型研究生培養實踐中的雙導師制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1(6).
[2]劉昱.應用型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利弊之我見[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7).
[3]姜德剛,楊道宇.在職教育碩士雙導師的建設機制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7).
[4]王昆,任蓓蓓,林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導師隊伍建設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9)
[5]趙珊,賈宗璞.影響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技能提升的關鍵要素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3(7)
[6]唐欣.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25)
基金項目: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年校級教改立項(研究生項目)
?? ? ? s ?Z? ?? =EN-USgt;
雙導師制就是為了適應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而對研究生教育創新模式的探索。狹義的“雙導師”是指每位研究生除了有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校內碩士生導師進行學術指導外,還要配備一名在實務部門有著充分實踐經驗的校外導師負責指導實踐,充分達到培養實踐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廣義的“雙導師”在此之上還包括以科研項目、經濟實體等為依托的國內外產學研聯合培養等新型培養模式。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自2011年起招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至今已培養70余名畢業生和100余名在校生。同時,自2011年起,對全部專業碩士實行“雙導師”制;2013年起,學院對全部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實行“雙導師”制。經過對2013和2014兩屆采取“雙導師”制的畢業生進行跟蹤分析,其現實價值與問題日益顯現。
一、“雙導師”制的存在現實價值及我校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1,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構建研究生培養模式,使之科學化、系統化。
校內導師專注于研究生理論科研水平的提升,從學涯規劃、學業指導、論文選題、理論指導等方面指導學生,為學生提供幫助;而校外導師則為研究生的實踐能力提升提供幫助,充分抓住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特色,培養實踐型、職業型人才?!半p導師”制的推行可以發揮雙導師各自的優勢,使學生在2年的時間內理論水平既得到一個較大空間的增長,又平衡了研究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的總體培養質量。
在一份針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2014屆專業碩士畢業生的問卷調查顯示,95.65%的畢業生認為,在他們的研究生學習過程中,校外導師對他們“有一定幫助”或“很有幫助”,僅有4.35%的畢業生認為,校外導師對他們“沒有幫助”。
2.反饋并檢驗校內教學效果,使學校適時調整培養模式,提高培育質量。
問卷結果顯示,校外導師除了為學生提供到企業參觀、實習的機會以外,還會推薦一些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書籍,定期讓學生上交心得體會,或與導師進行實際交流;同時布置科研或學習任務,讓學生思考、學習,為論文寫好打好基礎;學生也會定期向導師匯報,導師就現階段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等。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校外導師開始涉足或已經承擔校內導師的職責,兩位導師工作內容相互交叉,可以從實踐的角度檢驗校內教學效果。如何在有限的研究生生涯中以較高的標準完成兩位導師在科研和實踐不同領域中的要求,如何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平衡學生科研和實踐的關系,這也給研究生本人以及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
3.有利于開展校企間合作交流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是北京市屬重點高等院校,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改革是我校踐行人才培養的職責。另一方面,收入較高的金融業一直是學生就業的首選行業之一,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改革在滿足市場需求、為北京金融中心建設服務的同時,也為我校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職業生涯起點。通過與實務部門導師的雙向聯系,逐步建立并進一步完善產學研聯合培養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構建了企事業單位與高校的橋梁與紐帶,達到了兩方共贏的效果。其中作為2014年獲批我校產學研聯合培養基地的某商業銀行北京市分行及某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我校已選派十余名金融專業碩士研究生和保險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參觀實習,部分學生通過其實習過程中的優秀表現,已獲得畢業后到該公司工作的機會。
二、“雙導師”制研究生培養模式現階段存在的缺陷及解決辦法
隨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在專業學位碩士教育“雙導師”制的實施,在取得部分成績的同時逐步顯現出一些實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兩位導師之間分工不明確,二者缺乏有效溝通。
上文中提到校外導師開始涉足或已經承擔校內導師的職責,兩位導師工作內容相互交叉,這一方面確實能夠從實踐的角度檢驗校內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兩位導師不同指導理念的碰撞,容易導致溝通不暢,信息失靈的問題,造成研究生在理論上與實踐環節的平衡上無所適從,從而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
針對以上問題,金融學院在研究生入學時首先明確,專業碩士研究生一年級為學習、科研時間,在完成一個學期的課程學習后即進入論文選題、起草論文階段,本階段的主負責導師為校內導師;進入二年級后,在保證論文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專業實踐,校內、外導師共同負責研究生本階段的學習;同時組織校內、外導師共同座談、交流,相互溝通,使雙方進一步了解對方的培養方式方法,充分保證培養質量。
2.校外導師積極性不高,指導責任目標不明確。
由于校外導師往往是兼職導師,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較難專注于研究生的培養。甚至部分導師只是掛有導師空名,基本沒有具體的指導工作可做。研究生培養單位在聘任校外導師時,也往往注重于導師的頭銜,對校外導師的工作責任缺乏明確描述,監管不到位甚至沒有對實踐導師的監管,這些造成了校外導師形同虛設的現實。
在問卷中“對學院今后在校外導師培養研究生方面的建議”,許多研究生也提到“希望校外導師能與學生有更多的溝通,增加見面指導的機會”;“先了解校外導師指導學生的興趣與時間是否充分”等建議。學院針對這種情況,從校外導師的遴選、聘任、管理、監督、質量評價等各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校外導師聘任制度。針對校外導師的指導情況,逐年減少或增加指導學生數量,保證培養質量。
經過近五年的努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共聘請校外導師60余名,全部來自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及企事業單位的相關專家。專業碩士報考分數和就業率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培養模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務實改革,將專業碩士教學從單純的知識教育轉向知識教育與實踐性教學并舉,同時研究在“雙導師”制下改變實踐教學傳統上的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創建多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