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高職教育的發展水平取決于高職院校的就業管理體系。本文深入分析了就業管理目標、就業管理主體、就業管理客體、就業管理機制、就業管理環境等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就業管理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管理;問題;對策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高職教育成績斐然,其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雖然高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級技能人才,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就業管理問題突出,以致于高職教育難以深入開展。所以,我們有必要全面解剖高職院校就業管理問題,并為此提出適宜的解決辦法,從而提高高職生的就業率。
一、高職院校就業管理問題
(一)管理目標方面
高職院校的一系列管理行為都會指向一定的管理目標,管理目標不同,其管理行為也會存在差異。高職院校的主要目標就是促使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市場需求度高的專業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具體來說,大部分高職院校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專業扎實、技能過硬、素質全面的應用型人才。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即既要求對學生展開高等教育,有要求對學生進行合理有序的職業教育,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然而,一些高職院校在辦學目標的把握上不準確,其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都直接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形式,并沒有完全理解高職教育的特殊性,以致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核心競爭力正逐漸消失,就業率遠遠低于普通高等院校。
(二)管理主體方面
高職院校的管理主體主要包括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高職院校管理者的素質與水平直接決定著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以致于管理行政化傾向越來越明顯,這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的正常運行。另外,許多高職院校是一所或多所中專院校兼并與改制后的產物,其保留了原有的管理機制與管理主體,但原有管理者并不能真正體會到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內涵,以致于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不準確,還沒有將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作為主要的工作來抓。
(三)管理客體方面
高職院校的就業管理客體主要是教師。目前,青年教師在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一方面,這些青年教師大多剛剛從大學畢業,幾乎沒有任何企業生產與實踐經驗,這與高職院校所倡導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編制不足、對實用型人才重視不夠,這也導致高職院校很難安置從從企業回流的高素質人才。所以,高職院校的現有機制與人才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矛盾,缺乏高水平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
(四)管理機制方面
為全面貫徹實踐教學的原則,各高職院校開始積極校企合作的路子,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在合作的過程中,高職院校主要合作對象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很少涉獵技術密集型企業,所以,高職生進入企業后只能在一些操作簡單、技術含量低的崗位進行頂崗實習,并且這種實習深受企業用工時段影響,其連續性不強。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就業管理機制是影響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管理環境方面
高職院校的就業管理環境是指教育管理者對高職學生進行就業管理的過程中所需要涉及的各種內外部條件與因素的總和。目前,一部分地方性高職院校脫離了為地方經濟發展的辦學宗旨,忽視市場調研,對人才培養模式缺乏論證,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上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致大批高職生畢業后很難找到與之相關的工作崗位。另外,受招生體制的制約,我國高職院校的錄取線普遍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大部分人認為只有成績不好、考不上本科的學生才會不得已就讀高職院校,長此以往,全社會在對高職院校的價值判斷上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
二、高職院校就業管理對策
(一)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
一是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重視技能、人人熱愛技能”的良好學習氛圍,促使人們轉變原有價值觀念,進而認可技能型人才對經濟社會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大對高職院校的政策傾斜力度,讓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加大對高職院校的扶持力度,健全硬件設施、教師待遇、學生就業等體系,以此提高高職院校的就業效率,進而完善高職院校的就業體系。
(二)創新高職院校就業管理機制
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率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就業管理機制不靈活。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創新高職院校就業管理機制,擴大就業管理主體,完善就業管理形式與就業管理制度,從而提高高職院校的整體就業率。
首先,調整高職院校的人事制度,打破編制限制,讓高職院校自主引進高素質的一線人才,從而完善高職院校的雙師型隊伍建設,讓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就業。其次,輪換高職院校的高層管理者,打破政府官員擔任高層管理的慣例,積極培養與提拔一批熟悉高職教育規律、具備豐富教育管理經驗的學者從事高職院校管理,從根本上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率。最后,以企業自主接受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學生為主,健全校企合作的相關法律機制,讓專門性的法律來監控與管理校企合作的相關模式,保障高職學生的就業渠道穩定有序。
(三)完善高職院校內部管理
一方面,切實貫徹“校長治校,教授治學”的宗旨,淡化行政管理,重視教授的學術權力、地位與價值,促使教師將主要精力轉移到研究提高高職生的綜合就業能力上來。另一方面,不斷完善校內的二次分配,健全二次分配制度,鼓勵一線科研人員與教師積極探討全新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防止其出現職業倦怠。另外,通過培訓、參觀優秀的兄弟院校來提升教育管理者的綜合素質,使其具備較強的服務意識,能為高職生就業的重要后盾。
(四)完善校企合作機制
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對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改善企業人才結構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校企合作,企業既可以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幫助高職院校培養適應市場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自身選用與培養人才的成本。作為校企合作的重要環節,頂崗實習是高職學生認同企業文化、企業選拔優秀人才的重要過程。所以,對高職院校、企業與學生而言,校企合作模式都是一種互贏的重要形式。
只有認清高職院校就業管理的本質問題,高職生的整體就業能力與就業率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所以,我們應該轉變就業理念,從市場需求出發,建立健全完善的就業管理體系,協調好高職院校、企業與高職學生之間的關系,促使其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畢研博,任石.淺析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0):69-70.
[2]董岳磊.高職院校就業管理改進措施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2(12):36-37.
[3]劉碧霞.淺析高職院校就業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J].考試周刊.2013(11):56-57.
[4]李星.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職教論壇.2011(2):69-70.
[5]魏曉旭.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學生管理機制新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4(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