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發展促進現代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壯大,現階段數字化科技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廣大群眾也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的實際應用價值,具有優秀素質的高科技人才也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企業的青睞,但是落后的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很難對優秀素質的高等教育人才進行培養,尤其是目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教師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存在偏差,正在嚴重阻礙著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本文分析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通過研究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教師教育課程的現狀,得出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并闡述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價值取向

前言:教師是辛勤的園丁,其主要的職能就是為國家培養高等人才,因此只有教師隊伍的素質不斷地提高,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活動,這就要進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以便于教師能夠樹立要有良好的價值取向。目前在我國教育中,已經實施新課程改革,新課改不僅對教科材料具有嚴格的要求,還對教師具有嚴格的要求,通過這一改革可以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正確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的對學生心理和學習進行引導,這樣新的理念才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的滿足學生的對校園階段知識學習的渴望。
一、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意義
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對于國家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更好地適應學生學習和發展,以便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師者傳到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能就是教師育人,教書是一種與學生共同進步的過程,在教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育人,將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國家、社會的發展緊密相結合,為國家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1]。
只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進行教育課程進行改革,才能優化教師的專業技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只有通過教師自身不斷的完善才能更好地培育高等人才。在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上,促進教師樹立育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完善教學中缺陷,與此同時在改革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不斷增添新型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以便于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促使改革后的教育課程能夠滿足高等院校的教育相關技能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教師教育課程的實際情況
針對于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教師教育課程的現狀,本文主要歸攏了以下三點:第一點,目前教育機構分配并不均勻。隨著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不斷的帶動著東部地區的教育極大發展,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東部的教師數量相對飽和,而西部地區教師資源較為匱乏的現象[2]。第二點,教育的基礎設施也較為落后,通常情況下,西部地區出現一科教師教育多學科的現象,這樣分配嚴重不均衡的現象會制約人才的培養,阻礙國家的進步和發展。第三點,現在專業設置與學科建設上正逐步的向綜合性大學靠攏。在高等院校教師的改革總體上還存在著普遍性的傾向,進而影響到了教育的實際性發展,導致在教師教育改革的方向缺乏明確的價值取向。
三、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
近幾年來,教師教育課程改革伴著高等教育漸漸大眾化的腳步而相應的得到研究與討論,起初是由學生本人以及家長共同倡導的,在教育理念實施上一直來說也是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但是在落實和制定改革方案方面還沒有得到現實的具體完善,其主要原因是一些相關評論家、社會家以及哲學界對于高等學校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仍舊存在著相當的誤解,認為這種做法無法激起學生主動并且理智的去學習知識。按照老一輩的專家學者們的觀點來看,一般的青年學生處于成長階段,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均也處在形成階段,并且對新奇的事物有強烈的興趣,所以才會對傳統的教育課程不感興趣,對于新課程的應用,會導致青年學生最容易被新教學模板所影響,對傳統的教學課程中的出現歷史以及好的知識理念,沒有相應的汲取,甚至產生物質文化流失的現象[3]。有些教師認為原始的教學課程已經在學生的生活中習以為常,并不需要利用能夠教育的寶貴時間對其進行改革。對于這種現象,其實是現實高等教育中屢見不鮮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這些人沒有正確的認識到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嚴重誤解了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在這種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只有加大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力度,才是滿足時代發展所需的必須之舉,也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家長和學生本身的意愿甚至于能夠滿足整個民族的文化教育趨勢,這才能夠真正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真實價值取向。
學生作為教學實踐中的主體,并且在教學活動中占有相當主要的地位,所以對于學生期望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愿就變得尤為重要,需要相關各部門進行協調合作來對原有的教育課程進行調整,進一步保證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有著正確的價值取向。
四、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前景
現今,高等教育逐漸發展了自身的大眾化特點,在整個教育系統中體現著非常獨特的重要作用,由于其對本身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使得高校學生能夠通俗易懂、積極接受并且主動參與的特點,全面推動了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教師課程改革,并且隨之逐漸顯示出了這項工作開展的重要意義[4]。近些年來,由于教育事業沿襲傳統的教師教育課程模式,導致了高校學生的求知積極性難以提高,因此可以看出,傳統的教育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現在高校學生在學習知識方面上的需求。目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逐步的被引入到學校的規章制度之中,這種現象已經明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已經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展現出了其良好的發展前景,只有學校積極確定與修改辦學方向以及辦學思路,使得傳統的教學課程進入到正規化的教學改革模式中,這樣才能全面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進而讓更多的學生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活動中。
結論: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教育事業也體現出了良好的前景,以人為本的新型高等教育已經將傳統的高等教育課程取代,將高校學生作為高校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對學生人格、主人翁地位和權利充分的尊重,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發高校學生的創造性、自覺性和主動性,使高等學校學生的才能得以最大化的發揮,最大程度上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更有利于進一步的提高教學質量。因此,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成為了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主要熱點之一,為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視點,促使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王煒.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J].教育科學,2012,04:82-85.
[2]覃煥昌,周秀苗.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精英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高教論壇,2012,01:67-69+115.
[3]劉國成.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高師院校課程改革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3:114-116.
[4]李祖祥.論當代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J].中國成人教育,2013,1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