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現象也悄然滋生。本文通過對一線教師的調查,總結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特點與現狀。
【關鍵詞】應用型;教師;職業倦怠

隨著高校改革的深入,應用型本科院校逐漸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注重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上,各大院校紛紛采取有效措施建設一支適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高校教師面臨著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的多方位重建,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職業危機。
一、職業倦怠概述
職業倦怠(Job burnout),也稱“工作倦怠”,它的名稱誕生于1980年在美國費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職業倦怠研討會,學者們開始從不同角度對研究對象展開大量的實證研究,并且延伸到了教育領域。經過研究,學者們發現:“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中,職業倦怠的發生率較高,教師就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1]
二、教師職業倦怠表現:
教師職業倦怠的癥狀表現在身心多個方面:①在情緒方面表現為持續的精神不振,情緒抑郁,對教學體驗倦怠,對前途悲觀失望。②在行為方面主要表現為厭倦教學工作,對學校環境和學校管理牢騷甚多,只注重個人待遇和福利。③在生理方面表現為能量耗竭的狀態,整個人處于亞健康狀態。[2]④心智能力下降:教學中,自我感覺記憶力下降明顯,思維力出現遲鈍現象。⑤人格的解體:表現為減少接觸或拒絕接納學生,對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態度。⑥較低的成就感:自我評價低。這時失敗就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社會心理學家將之稱為“學者型的無力感”。[3]
三、調查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馬勒詩編寫的教師職業倦怠量表(MBI),該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MBI問卷有3個維度,包含了情緒衰竭維度的9個題目,去個性化維度的5個題目,成就感維度的8個題目。問卷采用5點計分法。五點計分之平均值中間數為2分,2分以下表示職業倦怠較低,2-3分者表示職業倦怠比較重,3分以上者表示職業倦怠非常嚴重。[4]
為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本課題在2012年對福建省幾所本科院校的教師進行了隨機發放式的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245份,收回225份,回收率92%,刪除有問題問卷12份,得到有效問卷213份,有效率達95%。
本調查問卷分別從性別、婚姻狀況、年齡、教齡、職稱、學歷、月收入、所教學科為文科理科、周課時等多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了以下結果:
分值
人數
百分比
平均分
標準差
情緒衰竭
2分以下
97
45.54
2.05
0.58
2-3分
100
46.95
3分以上
16
7.5
去個性化
2分以下
140
65.73
1.59
0.61
2-3分
72
33.80
3分以上
1
0.4
個人成就感
2分以下
4
1.9
2.89
0.47
2-3分
93
43.67
3分以上
116
54.46
從總體來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的情感耗竭程度和個人成就感都比較高,去個性化現象并不很嚴重。
四、根據調查數據進行總體分析
結合國內許多學者實證的調查數據和對一線教師的調查研究來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在總體上有以下幾種特點:
1、職業倦怠已經出現在高校教師隊伍中,數量呈上升趨勢,總體呈現低情感衰竭、高去個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的特點,并且產生的時間越來越早;
2、女性教師在個人成就感上高于男性教師,情緒衰竭和去個性化方面低于男性教師;
3、在人格解體維度和個人成就感維度方面,不同年齡段教師呈現了顯著的差異,30-39歲的高校教師個人成就感較低,情緒衰竭和人格解體維度高,職業倦怠程度相對比較嚴重;
4、重點高校教師與非重點高校教師相比,前者的職業倦怠感要明顯強于后者,兩者的情緒衰竭和個人成就感并無顯著差別;
5、職業倦怠不存在性別上的明顯差異,總體來說,男教師的情緒衰竭程度要高于女教師;
6、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與教齡關系顯著,可以說,工作時間是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教齡越長,情緒衰竭程度和去人性化程度越高,個人成就感明顯增強,6-10年教齡的教師職業倦怠情況最嚴重,個人成就感最低,11-15年教齡的教師次之;
7、在情感衰竭維度上,中級職稱與初級職稱和高職稱教師存在顯著差異;在去個性化維度上,中級職稱與高級職稱教師無明顯差異;在個人成就感維度上,兩者存在明顯差異;
8、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個人成就感明顯高于本科及以下學歷,本科學歷教師的職業倦怠最嚴重,在個人成就感方面,博士學歷的教師程度最高;
9、專業課教師個人成就感和情緒衰竭都高于公共課教師;
10、文科教師比理科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前者在個人成就感維度上低于后者,而在情緒衰竭和人格解體維度上均高于后者;
11、工資水平越低,職業倦怠的程度就越高。一般來說,領取中級職稱工資的教師事業處于上升期,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都比較強,情緒衰竭維度低。
12、已婚教師身負教學、科研、家庭三重壓力,他們情緒衰竭程度和去個性化方面均高于未婚教師,個人成就感也不如未婚教師;
13、“雙肩挑”教師比普通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和個人成就感都略高一些。五、總結
從研究結果看出,應用型本科院校文理科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并不是太嚴重,但仍有相當比例的教師的情緒衰竭和去個性化方面都處在中高水平,個人成就感偏低,這種現象應當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重視。從影響教師職業倦怠的背景性因素結果得知,性別、婚姻狀況對職業倦怠的影響不很顯著,學歷、職稱、年齡、收入、教齡、周課時等因素校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比較明顯。
影響教師職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因,又有外因,既有社會大背景性因素又有學校個體性因素,不同因素對職業倦怠也有不同的影響力,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集合社會、學校、個人的合力,運用合適的策略,來緩解和防止職業倦怠在高校教師隊伍中蔓延。
參考文獻:
[1]馬麗君.職業倦怠: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根本障礙[J].青海社會科學,2006,(4):145.
[2]高竟玉,余 虹.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4,(2):95.
[3]楊秀玉,楊秀梅.教師職業倦怠解析.外國教育研究[J].2002,29(2):57.
[4]新建本科院校職業倦怠研究—基于對山東省三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調查[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