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就業趨勢日趨激烈要求高校輔導員具備較高的職業指導能力,同時要順應時代發展,學生心理特點,又要求高校輔導員具備發展性的職業指導能力。本文通過分析高校輔導員的重要角色和現狀,提出“終身學習”理念的樹立、發展性眼光對待學生個體、多元化就業指導課課程設置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輔導員;發展性;終身學習;多元化

近年來,由于高校擴招,我國迎來了一次又一次應屆畢業生就業最難年,大學生就業也里成為高校工作的重點關注問題。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職業指導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課程,輔導員的職業定位和歷史使命要求輔導員必須不斷發展職業指導能力。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發展,學生群體對職業指導的需求也在發展。職業指導已經從傳統意義上僅僅傳遞就業信息轉化為囊括社會現狀分析、市場供求分析、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指導等系統化的職業指導。
教育學中說:發展性原則重在“引領,促進學生發展”。輔導員應該意識到這個過程是發展的,進步向上的。根據漢語詞典對“發展”的定義,發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在職業指導上,一方面輔導員本身的指導能力應該是發展性的,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職業指導是發展的,而不是靜態的。
一、高職院校輔導員擁有發展性職業指導能力的重要性
輔導員作為高校德育的中堅力量,其德育身份要求輔導員具備發展性的職業指導能力。
高職院校輔導員在高校內擁有多重身份,芝加哥洛約拉大學的學者杰拉德.伊根將輔導員歸為能通過系統化的方法給予學生有效的幫助和指引的人,將輔導員定義成一個擁有心理治療技術的心理治療師,一個擁有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能力的導師。國內對輔導員的評價也頗高,稱輔導員是結合理論思維、組織管理、調查分析、溝通協調、語言表達、文字寫作、心理教育、職業指導、信息技術、危機處理和創新思維能力為一體的指導老師,輔導員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是有其根本原因的。其一是因為高校輔導員多為年輕的應屆畢業生,年輕、有活力,學習能力強,閱歷上和大學生比較接近。其二,因為輔導員和學生一起的時間相對較長,容易走進學生的世界,了解學生身心發展脈絡。
此外,社會的急劇轉變,要求輔導員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群體及職業能力的培養。
新時期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教育能否培養處出與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的人才以及能否在專業設計上和社會生產結構相契合,成為衡量一個高職院校是否成功辦學的標志。學生就業能力成為高職院校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生產力在發展,相對應的要求學生的就業能力也應該與時俱進。職業能力的培養,本身也是一個長期、漸進的、艱難的過程。為此,發展性地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成為大勢所趨。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發展性職業指導能力現狀
1、高職院校輔導員普遍缺乏前瞻能力
鑒于我國輔導員大多以應屆畢業生為主,社會閱歷較淺,基本無社會實戰經驗,入職后整日忙于事務性工作,接觸社會的機會甚少。久而久之,對整個社會的觀察減少,對社會人才流動和供需關系不甚了解。在進行職業能力指導時候,缺乏對未來社會經歷結構、人力結構、市場容量、行業發展前景、市場競爭、職場特點的預估能力。常年使用一套就業邏輯,無法應對不斷變化的就業形勢。
2、高職院校輔導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缺乏多元化。
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課多以大課方式進行講授,課外活動能力有限,學生多在課堂上接受基礎理論知識,缺乏實際執行的場地。學生興趣度不高,接受度較低。此外,就業指導課的效果無法量化考核,實施情況無法進行實時追蹤,就業指導課漸漸成為一種形式。
三、培養輔導員發展性職業指導能力的對策及建議
1、培養輔導員“終身學習”的觀念
輔導員的工作是對人的工作,如果本身不具備強大的知識庫,則很難具備發展性職業指導能力。要成為一名成功的學生導師,必須努力增強自身綜合素養。除具備較高的專業文化知識儲備意外,還要有多學科等綜合知識與技能的積累。輔導員必須接受專業的職業指導師培訓課程,接受全面的、系統的職業指導論的教育實踐活動,具備發展性職業指導能力的基礎;輔導員必須向專業老師學,學習專業背景知識,了解專業知識的職業應用領域;輔導員必須時刻向科技學,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來各類交流媒介的發展,通過各類媒體獲取職業信息,并運用到就業指導中;社會在發展,新的職業、學科、社會趨勢在不斷出現,舊事物則在消失。發展性的職業指導能力就要求輔導員必須具有發展性的眼光,不斷更新職業指導工作思路,在掌握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等基礎常識的基礎上,動態掌握以上學科的發展變化趨勢。為學生提供更為立體的、多渠道,具有前瞻性的就業指導。
2、培養輔導員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群體,把握學生發展脈搏。
90后學生處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大學階段又是一個處于從依賴走向獨立,從學歷學習走向終身學習的人生階段,這個動態的過程,輔導員不能停留在對學生群體的靜態的觀察和定義上。
實際上,大部分學生在填報志愿時,并沒有認真考慮清楚職業和專業之間的關系,盲目選擇了專業,進入大學時,瞬間茫然。所以大一期間,輔導員應該引導學生了解、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優勢和劣勢。宣傳國家就業政策如果能讓學生清醒了解自己的職業規劃,學生還能抓住轉專業的機會進行調整。隨后,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本專業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狀況進行分析,結合國家需求、職業需求以及自身特點開展深入的思考。等到畢業季,則可以開展職業道德、就業政策、擇業心理,擇業技巧和就業途徑的知識普及。
學生就業后,并不是整個發展性職業指導的結束,輔導員要根據畢業生就業單位的跟蹤調查和社會反饋,及時總結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反復驗證和總結,不斷更新就業指導工作思路。
因此輔導員要秉承時刻培養發展性指導能力精神,留意觀察結果,留意學生的心態變化,指導調整就業心態,量身定制符合學生個人發展曲線的職業指導。
3、輔導員應該開發更加多元化的職業指導方式。
輔導員在進行職業指導課程的時候,更多的考慮學生的接受度上,不斷學習掌握多元化的職業指導方式,階段性的開展“請進來”和“走出去”兩類活動。如邀請已獲得一定職業成就的校友或與專業相關的企業人事管理人員走進學校,開展相關講座;帶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工廠、企業、商場、農村等現實社會,拓寬視野,了解本專業市場行情,加深學生個人的職業體會,學生自己體會到的遠比課堂上傳統傳授法更為有說服力,同時也將使得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到的職業生涯理論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補充。
4、學校方面要為輔導員提供更多平臺學習發展性職業能力,逐漸培養穩定的發展性職業能力培訓師隊伍。
高校輔導員大學期間學的專業并不涉及職業能力,因此上任后務必要進行系統的培訓,幫助輔導員樹立可持續發展性的職業能力培養觀。這其中就包括輔導員崗前培訓、全球職業生涯規劃師培訓、創業指導師培訓等等和職業能力有關的培訓。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輔導員隊伍不穩定,出現“青春飯”、“流水兵”的各類說法,輔導員隊伍的確是很多行政部門挑選人才
的首選,但是學校應該適當考慮本次隊伍的穩定問題。發展性的職業指導能力必須建立在一個輔導員相對應一個學生群體全程性的指導基礎上,如果不斷更換指導師,對學生會帶來“斷層”的影響。因此學校可以考慮學生學業規劃“承包制”。輔導員一旦接受本批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則“承包”下本屆學生直到畢業,即便換崗,依舊對此批學生負責。如此,使得工作持續性好,學生更有職業安全感,輔導員也更容易獲得工作成就感。
綜上所述,輔導員作為高校就業工作的中堅力量,一旦擁有發展性的職業指導能力,輔導員不但能指導學生實現高質量、高匹配率的就業,并且早日實現自我的成長,向導師型的輔導員邁出一大步。
參考文獻:
[1]張杰 論高校輔導員職業指導能力建設的內涵及其路徑選擇" 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
[2][1]李旭光,劉平,陸宏標.對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J].職業與就業,2013(8).
[3]劉爽 論高校輔導員職業道德建設[期刊論文]-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