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言學課堂的教學中,信息傳播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文本或語言模態,而是通過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等多種模態進行,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師采用多模態的教學模式教學。本論文結合語言學的教學特點,探索多模態在教學上的應用,從教學實踐中反思多模態教學方法使用的優缺點,通過科學方法的對比,對這一教學模式產生的效果進行評估。
【關鍵詞】多模態;教學;評估

一.概述
為順應社會的發展和人們交際方式的多元化,在語言教學中運用多模態得到很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認同和擁護。運用多模態化教學就必須認識多模態化的教學目的,擁有與之相一致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知識和技術。
聲言、圖像、音像、態勢等被稱為符號資源。這些符號模態具有獨立的潛在功能和優勢,在知識傳遞空問整合中同時存在同時操作,通過互動產生意義。在多模態語境下的課堂教學中,語言系統和圖像、聲音、顏色、表譜、空間結構等其他符號系統給予語篇以意義和統一的連貫,在傳播和獲取專業知識過程中發揮各自不可取代的作用。分析多模態在理論型課堂教學意義構建能夠促進學習者更加全面、準確識讀語篇意義,實現教育目的。
這幾年由于看到多模態的諸多特點適合課堂教學,許多課程都采用或是嘗試了在課堂上利用多個模態來促進和完成教學,尤其在理論課和實踐課(如聽力課和寫作課)都得到了廣泛而大膽的使用,不容質疑的是多模態的使用在解決課堂氣氛沉悶,教學內容枯燥等問題上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多模態在語言學課堂的使用
在語言學課堂中,通過不同模態的轉換和互補,學生接受到的信息輸入是多元的,他們將圖像、言語、聲音等進行感知、理解、編碼、貯存,進入“短時記憶”或者可能存儲到“長時記憶”。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模態的轉換利用充分調動學生獲取“接受性”知識的能力。這種有序循環、相互補充的接受性知識為學生下一步進行語言輸出奠定基礎。有意識地、自動化地產出對于語言學習,無論是口頭或者書面都是有利的。這樣的有序循環有助于知識的習得和記憶水平的提高,完善了認知能力,也良好地協助了學生思想意義的表達,使得語言的自動化產出更輕松。
語言學的課程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能闡述人類語言的基本規律,提供研究語言的基本方法,是基礎性和理論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在英語語言學概論課堂上使用多模態教學,將教學內容和模態有機結合不只是體現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和使用上,鑒于語言的使用在語言學課上的特殊性,在課堂上多模態的使用還同時包括語調的高低,聲音的大小,不同的重音位置,教師的體勢語等影響會話含義的因素。因此在課堂上使用多種模態的刺激都會促進學生對語言學理論的理解和領悟。如在第一章中重點要學生理解語言是有系統的聲音符號,在課程設計中就添加了二胡演奏《二泉映月》和現代流行音樂《小蘋果》。兩段曲子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喜有悲,那么聽完這兩首曲子即使不懂漢語的人也會和我們中國人有同樣的感受,這就說明語言是用成為系統的符號來表達信息的。這個例子就是通過聽覺模態來促使學生理解語言定義,用較為直觀并且十分有說服力的方法完成了該教學目的,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在課堂上也結合了相關視頻來講解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上也考慮了顏色,聲音以及字體大小給人的感官影響等因素,力圖實現多感官刺激的記憶和理解。
三.多模態教學效果的評估
為了具體說明多模態教學方法在本課程中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學生的課堂測驗成績和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反映做一個問卷調查,用SPSS11.0軟件分析結果并得出結論。除此還會采用座談等方式與學生們進行溝通,主要看學生們對本課程教學方法的反饋。問卷的主要內容是圍繞在課前和課后的主動學習熱情,在課堂上使用聲音模態和顏色等視覺模態能否促進理解和記憶,對語言學學科的總體看法在學習本課程前后的對比這三塊內容來完成。主要調查的參與者是外語系1001班,1005班。收到有效問卷49份,其中23份來自1001班(未使用多模態教學的班級),26份來自于1005班(使用了多模態教學的班級)。對數據進行整理后,使用SPSS11.0軟件進行分析,從得出的結果上看第一項內容差別不大,兩個班級的學生中都有七成左右的人能夠主動進行課前課后學習。從第二項內容的結果上明顯看出學生們是歡迎采用聲音,視覺等多種模態來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受歡迎率達到99%。關于第三項內容的數據上看sig.=0.019,小于0.05,因此可得出結論:組間均值存在差異。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接受了多模態教學的學生感到通過語言學的學習對于語言本質和語言現象有了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認識。他們的認識程度更加深,而且學生個體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比較深刻的。對于語言現象的闡述不只流于表面,應付了事,而是真正表述出了自己的想法。
為了使評估更具全面性,我們對課堂上采用多模態教學方法的的教師進行了座談。座談中兩位教師對多模態課堂的上課氣氛感受頗深,認為采用多模態的教學方法一改往日課堂的沉悶氣氛,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也增加了很多,同時教師自身也從良好的教學氛圍中對語言學教學的刻板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觀。另外和未采用多模態教學方法的班級來比較,學生們對課程的認知度和語言敏感性有一定的差異。
最后我們必需注意一個問題:使用多媒體多模態的方法闡述學術觀點、傳播學科知識,提供知識查閱,把印刷版式文字、態勢(眼神、手勢和姿態等)、圖像、錄像、錄音、放燈片、顏色、圖表(統計表、示意圖、數據圖、曲線圖)、地圖、照片等多重模態符號相結合是獲取和組織知識的互補資源,但是在課堂上一味地強調多模態,從各種感官來刺激學生有時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過分使用多感官必然導致頭腦難以集中精力,從而無法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適當把握多模態的使用,有時就只用最簡單的單一模態更容易記憶,印象更為深刻。那么在多模態的使用在課堂上所占的比例也許是我們要去思考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
[2]顧日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
[3]張德祿.多模態話語理論與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9(4).
[4]龍宇飛,趙璞.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元認知策略與多模態交互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9(4).
[5]陳瑞娟.也談英語教學的多模態課件開發[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1).
[6]Towndrow,P.A.,Vallanee.M.Using IT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sia[M].Singapore:Longman Pearson Education,2004. ???? 9 ? ? ?]? @? lack'gt;3.4定位職業教育,靈活辦學機制,增加辦學層次。
生源是民辦高校的生命線,眾多公辦院校實行學歷教育,忽略了職業教育在社會上的硬性需求,民辦教育要定位在職業教育,明確自己的辦學目標,拓展辦學空間,將職業教育“走出去”實現聯合辦學,和國外職業教育院校合作交流。同時增加辦學層次,例如針對高中畢業生的高職高專,針對初中畢業生的技校、中專、五年一貫制大專,針對社會人員的成人大專、自考本科等,滿足了社會上人員對學習的需求,也增加了學校的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