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其是否具有生態文明對于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生態文明綜合素質與以往比較出現較大程度的改善,然而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因此探討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并針對存在的問題等給予相應的處理對策是高校教育及建設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將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偉大戰略明確提出,標志著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國家及黨重視的重要問題。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生產力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生態文明觀念直接影響著國家、民族等發展,本文主要對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探討有效的處理對策。
1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是相對積極、開化、進步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文明必然成為更為高級的文明形態而取代,相對于工業文明,其是人、自然、社會統一和諧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體系的具體方面,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質文明等共同形成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目前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與高校日漸重視生態文明素質有著直接關系,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亦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1.1高校忽視自身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教育是改造人的重要途徑,通過理論學習能夠引導人們正確的認知,之后改進自身的行為。社會成員生態文明素質的普及及實現,需要社會各界的力量進行整合,結合教育、管理去實現。生態文明素質的普及是關系到每一位社會成員和社會整體發展的重大問題,社會全體成員的參與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作用。對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引導責任,而對管理而言,高校與其他社會部門之間共同配合支撐。高校是社會文明的宣傳陣地及重要的誕生地,因此在社會生態文明體系建設中,高校需要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技術支持、精神引導及示范引領三個功能指導學生,加強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將綠色思維滲入學生教育中,從而體現思想的號召力。高校在進行科學研究及學科建設中時,需要不斷的努力探索能夠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模式及先進技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落實。
1.2管理不嚴格,重理論,輕實踐
近年來大部分高校開始重視生態文明教育,并因此進行了較多的工作,取得顯著成果。然而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時,主要集中在理論方面,而并未指導學生實際生活中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生日常生活管理力度較小。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形成的重要時期,同時其自制力較差,需要科學引導,然而受到較多社會因素的影響,目前高校仍然重視智育,而輕視德育教育,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不能徹底執行。高校并未調查、觀察學生的日常非法行為,同時高校亦缺乏監督行為,導致大學師生行為習慣養成較為冷漠,同時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常出現不文明行為。
1.3課堂方式單一
生態文明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運用一定的方法,啟發、引導受教育對象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相應的道德文明習慣。大學師生接受生態文明教育能夠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念,自覺培養生態道德,引導大學生養成合理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行為。生態文明教育目標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并自覺養成良好的習慣及行為。然而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目前國內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方式較為單一,同時途徑有限,學生在接受理論引導的時候,缺乏感性認知生態文明的能力,學習積極性較低,導致生態文明教育效果不明顯。
2.改進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對策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需要幫助學生生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高校在教育中應該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理論優勢及資源優勢,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進行不斷的探索,將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足點,不斷擴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及方法。
2.1完善教育體系,豐富課程內容
生態文明教育為綜合性教學學科,同時包含生物學、生態學、環境學等,同時包含生態倫理學、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等,因此在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時同時需要相應的課程體系進行支撐。高校在對課程體系進行設置時,需要堅持科學完善,不斷創新。例如復旦大學本科生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六大模塊就將“生命環境與生命關懷”作為一個模塊,對環境科學、生命科學、歷史地理、經濟、理論及公共衛生等學科資源進行整合。
2.2完善選聘、培養制度,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盡量聘用優秀生態環境科學專業教師授課,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同時對教師進行培養,可盡量將枯燥的理論性課程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課程,將愛護環境等融入課堂中,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樹立合理健康的消費觀,養成勤儉節約、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2.3豐富教育內容
在建立完善科學的課程體系的同時,高校需要將社會變化作為依據,從而對生態文明教育內容不斷完善,與時俱進,結合我國生態環境的變化和我國社會發展的特殊形勢進行教學內容的更新完善,滿足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現實要求。
2.4增加教育手段,建造良好氛圍
高校同時可培養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舉辦廢紙回收、大學生文明論壇、校園環保大使評選等活動,營造濃厚的氛圍;高校可通過網絡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宣傳,通過設置網站等,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義務感及責任感,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姜樹萍,趙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路徑探索[J].2011,(4).
[1]孫德菁和諧社會視域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探析[J].科技視界,2013,(10).

? i h ?]? @?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gt;參考文獻:
[1]著眼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核心——兼談改進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路徑" 梁文明 謝華 《高教論壇》 2005年06期
[2]傳統教學模式與情景式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換 秦國際 周甲文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 2010年02期
-S? V ? lt; ?]? @? 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mso-fareast-font-family: 宋體;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gt;Singapore:Longman Pearson Education,2004. ???? 9 ? ? ?]? @? lack'gt;3.4定位職業教育,靈活辦學機制,增加辦學層次。
生源是民辦高校的生命線,眾多公辦院校實行學歷教育,忽略了職業教育在社會上的硬性需求,民辦教育要定位在職業教育,明確自己的辦學目標,拓展辦學空間,將職業教育“走出去”實現聯合辦學,和國外職業教育院校合作交流。同時增加辦學層次,例如針對高中畢業生的高職高專,針對初中畢業生的技校、中專、五年一貫制大專,針對社會人員的成人大專、自考本科等,滿足了社會上人員對學習的需求,也增加了學校的生源。